N海都记者 吴日锦 文/图
“爷爷,让您久等了,我们来了。”3月25日,长眠于泉州市南安水头烈士陵园75年的刘子界(偕)烈士,终于等来山东老家的亲人。刘子界(偕)的孙子刘金永,带着已故奶奶与父亲的多年心愿,跪倒在爷爷的墓前,诉说着75年间一家人的思念。刘子界(偕)烈士牺牲于1949年的金门战役前夕,牺牲时,唯一的儿子才5岁。由于相关资料信息模糊,此前,远在山东省无棣县的家人,一直未能找到烈士的安葬地。
带走陵园一捧土
“爷爷奶奶可以相聚了”
3月25日上午,车子刚抵达水头烈士陵园,刘金永和他的姐夫就拿出祭品、鲜花,在“我为烈士来寻亲”志愿者王玉茹的带领下,很快来到刘子界(偕)的墓前。刘金永把从山东无棣县老家带来的烧鸡、糕点等祭品一一摆上,双膝跪地,将家里人对爷爷的思念一一倾诉:“您牺牲以后,奶奶将父亲养大成人后也早早走了,2018年,父亲也走了。找到您,是奶奶和父亲生前的心愿,如今终于找到了。”随后,他将一瓶清水倒在爷爷的墓碑上,一遍遍擦拭着。
祭拜完毕,刘金永和姐夫拿出袋子,在陵园里取了一把土装了起来。他告诉记者,回去以后要把这捧土放在奶奶的墓地里。他说:“这样,爷爷奶奶就可以相聚了。”刘金永说,爷爷牺牲时,父亲才5周岁,是奶奶一个人含辛茹苦支撑起了一个家,只可惜操劳过度的奶奶也在他8岁那年离他们而去。奶奶去世前,一直希望能够找到爷爷的安葬地,一直到2018年刘金永的父亲去世,这个愿望都没能实现。
资料信息的偏差,让一场祭扫等待了75年
刘金永说,来泉州之前,他曾多次从中华英烈网等多种渠道寻找爷爷的信息,可惜一直杳无音信。2018年,刘金永在整理父亲的遗物时,发现了一封当时部队寄给奶奶的信件,这封信介绍了爷爷当时牺牲的经过以及当时的埋葬地点。不过,这封信件里爷爷出现的名字为“刘子稭”,和烈士证上的“刘子界”有着一字之差。随后,他将这个信息在当地的退役军人局做了登记,寻求帮助。巧合的是,彼时,泉州的“我为烈士来寻亲”志愿服务队志愿者王玉茹正在为一批烈士寻亲,名单中正好有一位“刘子偕”。
2021年7月23日,在“我为烈士来寻亲”志愿服务队泉州志愿者王玉茹、山东志愿者及山东无棣县退役军人局的帮助下,终于为刘子界(偕)烈士找到了亲人。王玉茹告诉记者,当时,资料和烈士墓均为“刘子偕”,籍贯地“无棣县”标为“吴棣县”。后来,在渤海烈士陵园一位刘姓科长的帮助下,她与刘金永对接上,核对了所有资料,除了这两处有出入外,其余全对上了,才最终确认。
南安市退役军人局工作人员介绍说,名字和地名出现偏差,一是可能为曾用名,二是受当时条件限制,存在语音偏差的可能。地名的偏差,陵园将会及时修正,而烈士的名字偏差,他们将尊重烈士家属的意见,决定是否对烈士名字信息进行修改。
烈士信息:刘子界烈士,1927年4月出生,山东省无棣县人,二十八军八十二师二四四团排长,1949年10月19日,在金门战役前夕光荣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