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有医说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长期用泻药 当心结肠黑变病

3月28日是“便秘日”,专家教您正确对待“出口”难题

N海都记者 林宝珍 采访整理

从2014年起,每年的3月28日,被中国医师协会设立为“中国便秘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便秘莫轻视,是病尽早治”。

调查显示,成人慢性便秘的患病率为4.0%~10.0%。,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便秘的患病率在逐渐升高,70岁以上人群慢性便秘的患病率达23.0%,80岁以上可达38.0%。可以说,便秘早已普遍存在于人群之中,且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我国便秘人群必将越来越庞大。那么,如何缓解便秘?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误区?一起来听听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消化科主任柯晓主任医师的介绍。

怎样才算是便秘?每周排便少于3次

很多人以为好多天没有排便才是便秘,认为便秘是个小问题不予重视。其实,便秘是一种疾病,同时也是一种(组)症状,表现为排便困难和(或)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等。

“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排出困难、排便不尽感、肛门直肠堵塞感,以及排便费时、便意减弱或消失以及需辅助排便等。”柯晓主任说,有前面这些表现,且每周排便次数少于3次就可以诊断为便秘。

泻药应按需用,一般不超过2周

刺激性泻药主要包括含蒽醌类成分的中药(番泻叶、大黄、芦荟等)、西药酚酞片(果导片)、比沙可啶(便塞停)、各种通便茶等。这类药可通过刺激肠神经系统,促进肠道蠕动,并刺激肠道分泌,从而促进排便,主要用于暂时性通便。但需要注意的是,刺激性泻药应按需,短期用药,其中含蒽醌类泻药持续使用不超过2周。

“长期服用刺激性泻药会加重便秘,是雪上加霜。”柯晓主任说,刺激性泻药会使肠道内水分丢失,长期服用会导致肠道分泌功能不足、严重依赖,最终出现不吃泻药无法排便的情况,甚至由功能性病变发展为难以治疗的器质性便秘。

长期使用刺激性泻药还会结肠黑变病。因为刺激性泻药几乎都含有“蒽醌类成分”,摄入过多对肠壁产生刺激,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及细胞坏死、吞噬的过程,色素长期沉着,使肠表面变成黑色,而这种改变可能会增加患结肠癌的风险。

通便小技巧,记住这几点

1.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正常成年人每天摄入膳食纤维25~30g,儿童、青少年建议每公斤体重补充膳食纤维0.5g。膳食纤维的增加应循序渐进,糖尿病患者避免进食高糖分水果。

2.适量多喝水。包括饮用水、果汁、汤等,可以在一天中均匀分配。最好在清晨空腹先饮一杯水再适当运动,可湿润肠道软化粪便。老年人宜少量多次补充。

3.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如定时如厕蹲坑,建立排便反射,排便时集中注意力,不玩手机、看书、读报等;蹲便式或者坐便时用小板凳把脚垫高。

4.腹部按摩。对于慢传输型的便秘患者,腹部按摩可以增加肠蠕动,有助于排便,晨起排空尿液后,以脐为中心,循大肠走形,做顺时针按摩30次。还可腹部穴位按摩,按摩脐下三寸、脐上四寸、脐中旁开两寸的关元穴、中脘穴、天枢穴。每个穴位顺时针、逆时针各按摩30次。

另据了解,3月28日上午,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脾胃病科在门诊7楼进行世界便秘日宣传活动,现场有专家团队指导饮食和生活习惯,以及运动康复训练等,还有便秘贴敷、穴位贴敷等礼品发放。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