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文/图
武夷山市位于福建西北部,素有“碧水丹山秀甲东南”的美誉。武夷之美,在于山水交融,在于自然和谐。
然而,近日有南平武夷山市兴田镇村民向本报报料称,当地正在进行的崇阳溪武夷山段生态巡护绿道二期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破坏沿河自然植被、砍伐树木以及侵占河道的现象,当地村民对该流域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十分担忧。
对此,建设单位福建省武夷山市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有关工作人员称,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确有部分自然植被遭到破坏,“施工没办法做到一点都不破坏”,后续会对多有破坏的地方进行生态修复。
现场
原生植被遭损毁 绿道一侧土地荒芜
25日,海都记者驱车来到位于武夷山市兴田镇兴田村内的上述施工现场。记者看到,现场桥梁主体施工已基本完成,还铺设了一条5米宽水泥道路与其紧密相连。只不过,灰白色的道路与旁边高达2米的红土斜坡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反差。虽然红土坡上覆盖着大面积的草皮,坡面也相对规整,但仍能辨别出挖掘机作业的痕迹。
沿新铺就的水泥路步行3公里,记者沿途还发现兴田村区域内的绿道一侧,大部分土地呈现出较为荒芜的状态,仅稀疏地补植着几棵树木,与郁郁葱葱的对岸形成鲜明对比。而在将口镇的新建村区域,虽然水泥路旁仍有原生植被,但部分植物的根系已经暴露在外,未得到有效保护。
在桥梁施工区域,记者还注意到,兴田村一段的河内被填补出了一条近10米宽的土路,土路一直延伸至在建桥梁的下方,成为多辆重型工程车辆频繁进出工地的通道,而原本开阔的河道在这个区域呈现出了收缩的状态。
村民
侵占三公里河道 给行洪埋下隐患
当地一位村民告诉记者,该项目自去年9月份启动以来,对原有河岸的风貌进行了大规模改造,河岸植被大肆清走以配合工程建设,自然河岸风貌发生了明显改变。
“按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要求,绿道两侧是要在保留现状植被的前提下,整合步道周边环境资源,尊重原有地貌植被,以低干预的手法创造自然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开挖量,维护现状边坡绿色植被的景观效果。”村中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该项目在兴田村一段大量砍伐树木,为方便施工填埋河道近10米宽,长达3公里,如今虽然部分已经清除,但仍留有500多米的土路在河岸旁。“那段土路将崇阳溪与村中的河流隔断,导致村河里的水只能通过几根管道流出,汛期将至,这无疑是埋下了一个隐患。”
之后,其向记者提供了一份《崇阳溪武夷山段生态巡护绿道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简称:《可行性报告》)证实了自己的说法。《可行性报告》中称,“(项目)要践行低干预、低管养、高效益的生态景观理念,让植被及设施高度融于自然适于场地;保留原生植物,采用乡土树种,协调处理绿化修复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关系,使每株树木都恰到好处地存在于绿道的自然脉络中;要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建设,避免破坏自然景观资源。崇阳溪巡护绿道景观设计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充分结合崇阳溪沿线场地地形、原有植被,尽量减少人工痕迹”。
施工方
围堰系临时设施 岸边将生态修复
记者了解到,崇阳溪生态巡护绿道布置于崇阳溪沿线右岸,工程全长约15.84公里,途经城村、兴田镇、茶山等地段,建设完成后可作为防汛通道。
针对上述问题,海都记者也来到了该项目建设单位——福建省武夷山市建工集团有限公司了解情况。项目负责人翁经理表示,该项目为南平市重点工程,架设在河道边上的道路实际上是一条施工用的围堰,旨在为重型机械和车辆提供通行便利,只是一项临时措施。目前,桥梁主体结构大部分已完成,部分围堰也已开始拆除,计划在4月份彻底清除所有临时设施。
对于“围堰对河道行洪及生物多样性是否有影响”的问题,翁经理澄清道,该围堰在搭建之前已按规定向市水利局提交申请并获得了批准,施工期间,水利部门也前往现场监督检查。考虑到围堰的存在时间仅为4~5个月,且会在汛期来临前确保完全拆除,因此,预计围堰不会对河道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不良影响。
对于岸边植被破坏的情况,翁经理承认,在施工过程中的确对一些地被和周边护岸造成破坏。“施工没办法做到一点都不破坏,后续会对多有破坏的地方进行生态修复。”
部门
围堰经认证批复 督促在汛期前完工
搭建围堰是否合规?记者采访了武夷山市水利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项目中的围堰是有专家认证和批复的,且经过行洪论证,所以不会对河道行洪造成影响,待相关工序结束就会清理掉。“我们也在督促他们尽快施工,要在汛期到来前结束。”
那么,此类毁坏植被的行为又是否得到政府部门的监管?记者也采访了兴田镇政府林业站负责人。该负责人表示,砍伐苗木的地方属于非林业用地,所以不需要办理采伐证,也不用向林业部门报批。
此事后续进展如何,海都报也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