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社区食堂已经开不下去,迎来‘关门潮’?”……日前,有关社区食堂遭遇生存危机的消息引发热议。近年来,全国多地出现社区食堂开办热。据半月谈等多家媒体报道,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新注册的各类社区食堂超过1700家,但与此同时,也接连有社区食堂陷入运营困境,处于关门停业状态。而记者走访了解到,部分社区食堂因目标群体失准,“福利泛化”,运营和服务效果并不理想,的确有部分社区食堂停止经营,但也有一些社区食堂“叫好又叫座”。看来,社区食堂要想走得长远,仍需多方努力。
现象
多地社区食堂亏损一半以上
2023年以来,社区食堂开门迎客和关门停业的消息频频出现。据公开信息,北京、西安、沈阳、杭州等多地都出现社区食堂停止经营。有些食堂甚至开业不足两个月即关门,上百位老人预付卡无法退款。
记者在中部某省一街道走访看到,当地建成的9家食堂,有6家因亏损停业。进一步了解得知,该省老年食堂亏损面达到61.77%。江苏苏州共建成助餐点2059个,但实际运营的只有913家,其中有一半助餐点处于亏损运营状态。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曾对40家老年餐桌机构开展典型调研,结果显示,有55%的食堂经营机构表示,餐费价格很难与成本同步,亏损缺口有加大趋势。
多地社区食堂亏损面占到一半以上,其中一个直接原因是,来吃饭的老人没有预想的多。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王德福向记者介绍了一组调研数字——苏州老年助餐服务理论供客量为12万人,而日均实际服务量只有2.4万人;在无锡宜兴,助餐服务中心(点)日均服务人数约为3100人,仅占全体老人的1.22%;在山东青岛,2023年,985处助餐机构服务95万人次老年人,平均每处每天仅服务3人次。
走访
有的黯然退场 有的十分红火
中午11点多,记者来到北京朝阳区十里堡北里小区。导航信息显示,这里有一家社区居民大食堂。到达目的地后,记者发现大门紧锁。从点评网站上的图片可以看出,之前此处挂有“社区居民大食堂”的醒目招牌。不过,如今招牌已经不见踪影,只剩下社区老年服务驿站的标识。记者来到社区,询问社区食堂是否还开,工作人员答复称“那儿不干了”。
而在北京劲松五区附近,美邻社区食堂十分红火,78岁的袁大爷就是这里的“回头客”。
“刚从医院开完药回来,路过这边顺便吃午饭。”袁大爷点了份一荤两素的套餐,有烧茄子、圆白菜炒粉条、糖醋鱼,加上米饭和汤,总共20元。“这边菜品都挺适合,价钱也划算。白天家里人都上班去了,我要是自己做,又炸又炖太费劲了,做多了又吃不完。”
据店长孙洪伟介绍,春节过后,社区食堂客流量正在逐渐恢复,一天大约有三百人,去年高峰期能达到四五百人。“劲松二区那边还有一家,2019年就开了,面积虽然小点,但人气也一直很旺。”
“当时街道给了我们一些闲置低效空间的经营权,究竟引入什么业态,要听居民的。我们发放了两千多份问卷,列了二十多项业态供大家选择,最后社区食堂排在前三位,可见需求还是很强烈的。”作为劲松街道引入的社会资本,愿景集团事先进行了大量调研,相关负责人刘楚告诉记者,“考虑到社区老人比较多,社区食堂在菜品上尽量少油、少盐、少辣,价位也相对实惠。”
“社区食堂之所以能够顺利运转,离不开街道的大力支持。”刘楚谈到,由于劲松二区那边用的是街道拿出的闲置低效空间,愿景集团投资改造后交给第三方,收的租金相对便宜,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
“要想让社区食堂实现‘微利可持续’,长期健康运营,还需要建立自我‘造血’机制,坚持专业化的市场运营,通过开源节流,在细节上不断优化,满足居民的多元化需求。”刘楚还提到,居民对于社区食堂最关心的还是食品安全卫生,这也需要相关部门做好配套的监督管理,科学稳妥地把这件民生实事办好。
专家
政策攀比易致“福利泛化”
与此同时,社区食堂建设热度并未降温。民政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近期目标是2025年底实现全国城乡社区老年助餐服务覆盖率实现“较大幅度提升”。多省份提出,要实现市县城区养老服务食堂“全覆盖”。
一名社区食堂运营负责人表示,该助餐点服务人数如果低于30人,成本就很难分解下去。“目前社区食堂建设、运营、服务都在向财政伸手。”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吕德文表示,各地政府普遍给予社区食堂一次性建设补助、运营补贴,“建了没人吃”会导致财政资金浪费。“社区食堂如果过于密集,还容易对社区周边餐饮店形成挤压,造成新的就业问题。”
受访专家认为,社区食堂要贯彻民生保障“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原则。王德福等专家建议,依据生活自理能力、经济承受能力等能力指标,对辖区老年人需求进行科学评估,不宜以僵化的年龄标准划定范围,额外新增更多补贴。
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晓慧建议,改变当前供给格局,控制集中就餐食堂数量,侧重发展相对成本低、灵活性强的送餐服务。
专家建议,对已建成社区食堂开展全面摸排体检,缺乏运营条件的及时撤并或转型。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各地老年助餐服务工作引导力度,防止各地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为了政绩搞“福利攀比”,发掘“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的运营经验。
观点
社区食堂当远离面子工程
社区食堂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是政府为民办实事的生动体现。所以,社区食堂不仅要办,还要长期地办下去。
但是怎么办,一定要有清醒的认知。社区食堂的定位是为居民提供安全、可靠又便宜的食物,基础性普惠制是其特色,标准过低过高都不符合其定位。相比于砸锅卖铁、倾囊相助、一阵风、运动式的福利,量力而为、细水长流更可贵。有些地方比拼菜价、比谁场面大,导致经营压力大;有些地方拍脑袋决策,分解指标,明明不具备条件的也开设了,食堂经营难以为继。这些都是导致亏损,偏离民生轨道的重要原因。
民生不是攀比,不是比谁定的菜价更便宜,谁给的补贴更多。好的民生工程也不能只靠补贴活着,要能自己养活自己,形成良性循环。
结合多地的一些探索,可看到一些值得观察的有益做法。比如,社区食堂由政府选址以及装修,相关资金由街道承担,然后交由第三方来运营,自负盈亏;再比如,充分利用闲置场地,新建改建社区食堂,以及按照第三方评价的不同等级提供运营补贴和税收优惠。此外,还可尝试社区居民互助,爱心企业捐赠等。
无论采取何种方式,相关部门都需要解决场地难题,需要提供政策关照,也需要给予经营者动态化的补贴。这些问题解决了,社区食堂才能活得下去。
需要厘清的是,相关部门不能给场地、给政策、给补贴之后就当甩手掌柜。社区食堂由专业的第三方来运营,当然符合市场规律,但是一旦缺乏有效监督,运营方“一不小心”就会见利忘义。
正如有专家所称,社区食堂不能完全靠政府的各方面大包大揽,不能违反市场规律。用不计成本的投入换来所谓的口碑、美誉,却忽视了内涵,重名声不重实质,只是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不是老百姓需要的民生工程。
(综合半月谈、钱江晚报、北京晚报、红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