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吴日锦 林良标 文/图
一场清明雨,两行哀思泪。4月5日上午,泉州市南安丰州烈士陵园内,同为山东籍的孙晋清、曹学利两位烈士“邻居”,在长眠60余年后,迎来亲人祭奠。坟头上,一朵鲜花,一杯烈酒,一捧乡土,一袋家乡的美食……告慰忠魂,也了却亲人的心愿。在“我为烈士来寻亲”多地志愿者及福建、山东两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帮助下,两位牺牲60多年的烈士终于找到了亲人。
88岁的弟弟说,再远也要来看哥哥
“亲人来了,哥哥您安息吧!”4月5日上午9点,曹学利烈士的二弟曹学刚、四弟曹学堂、五弟曹学鹏,伏在哥哥的墓碑前低声哭泣。墓前摆放着三个弟弟特意从山东带来的大馒头、煎饼、炸鱼、豆腐等家乡美食,三兄弟轮番为大哥斟上一杯烈酒。
“再远也要来看哥哥,可惜三弟已经过世不能同行。”今年已经88岁的曹学刚说,哥哥是无线电通信兵,1956年牺牲时,自己才20岁,来看哥哥是几个兄弟一直以来的心愿。曹学利烈士的两个侄子曹炳德、曹炳涛告诉记者,他们还带来了家乡泥土、水,“有了这些家乡的念想,大伯就不会那么孤单了”。
资料显示,曹学利烈士1955年2月参军,1956年7月牺牲于福建,牺牲时年仅22岁。
“因为父亲一句话,叔叔参军了”
几乎是同一时间,紧挨着曹学利烈士墓的“邻居”,同为山东籍的孙晋清烈士,时隔60余年后也再次迎来了亲人,他60岁的侄子孙中东从山东枣庄赶来祭拜这位从未谋面的叔叔。
孙中东告诉记者,二叔牺牲的第二年,父亲曾经来福建祭拜过,可惜后来已经记不清位置。他说,当年父亲是村里的负责人,是父亲做的主让二叔去参军,“当时在街上体检后,直接去了部队”。孙中东说,二叔牺牲后,家里帮他立了衣冠冢。家里人每次提到牺牲的二叔,爷爷、奶奶都非常难过,父亲也总是自责,直到去世前还交代他,一定要想办法找到二叔的安身处。
记者从官方资料得知,生于1935年的孙晋清烈士是炮团的一名无线电员,1957年牺牲时也是22岁。
多方助力,烈士不再孤独
在现场,孙中东特意为帮助他找到二叔安身地的王玉茹志愿者书写了一幅“善德永存”的书法。他说,父亲当时误将泉州记成了漳州,2022年10月,自己也曾写信求助福建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当时福建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公众号还刊发了他寻亲一事,但因为信息的错误,一直没能找到。“我为烈士来寻亲”志愿者王玉茹告诉记者,去年,同为“我为烈士来寻亲”志愿者的北京日报记者孙延安将家乡孙晋清烈士的资料发给她,希望她能帮着找一找。
2023年12月,王玉茹从泉州烈士寻亲的海量资料里找到了一位叫“孙普清”的烈士材料,一核对,发现除了名字,其余都高度吻合,最终在山东枣庄峰城和福建南安两地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帮助下,确认了两者就是同一个人。
而曹学利烈士也是2022年2月,经王玉茹和山东志愿者柳超杰、张涛等人一起对比资料找到了亲人。
当日,南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一名副局长、丰州镇武装部部长也特意赶到现场祭奠英魂,在场人士为烈士陵园内的26位烈士都献上了鲜花。记者了解到,南安市目前登记在册的异地烈士有140多名,在退役军人事务局和志愿者的努力下,目前已经为62名烈士找到了亲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