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7版:有医说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不是所有手抖都是帕金森

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泉州的专家医生提醒,该病早期症状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导致延误治疗时期

N海都记者 刘薇

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今年的主题为:“和谐共生,美好生活”。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功能障碍,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其发病率在逐年提高,同时疾病也呈年轻化的趋势。然而,该病在我国仍处于“认知度低、就诊率低、诊断率低”的现状,容易走入误诊、漏诊的歧途。

在“世界帕金森病日”来临前夕,记者从近期发生的两个与“帕金森病”有关的接诊案例,为公众普及帕金森病的科学认知。

案例1

早期帕金森病误诊为“中风”

前不久,泉州44岁的大余在母亲的陪同下,来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门诊。

“他是拖着脚步进来的,情绪非常低落,进来时第一句话就问我:‘陈医生,我是不是脑梗?’”接诊的陈春暖主任医师对大余的印象很深。

大余告诉陈医生,他在工厂上班。两年前,感觉右侧肢体乏力,无法操作机器,到当地医院看病,医生检查后告诉他,是“脑梗塞”,也就是“中风”,治疗半年后,大余的右侧肢体愈发乏力,再次前往当地医院。医生同样诊断为“脑梗塞”并给予治疗。两年来,大余越治越糟糕,不仅工作干不好,家庭也顾不来。他很疑惑:“真是中风了吗?”

当天,陈春暖主任给大余仔细做体检,测试了握拳、抬手、对指等动作,仅一个简单的抬手动作,大余就花了七八秒钟,行动迟缓!而大余描述的“乏力”也并非无力,而是活动不灵活,这是一个慢性、逐渐加重的过程。

“作为专科医生,我们很快识别出他并非脑梗塞。通过询问病情、运动功能如肌张力检查、多巴胺药物反应测试、帕金森病量表评估等方式,确诊为早发型帕金森病!”陈春暖主任说,确诊后,给予大余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方案。一个月后,大余的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活动比较自如,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接下来,他仍需继续用药,并定期随访。

案例2

“手抖”误为帕金森

年近50岁的李女士(化名),却因为“手抖”,被误诊为帕金森病并接受治疗。

前段时间,李女士感觉反应迟钝、乏力、行动比较缓慢,并感觉有点手抖,前往当地医院就诊。医生考虑为帕金森病并给予治疗,然而治疗效果不太理想,医生便逐步加大用药量。服药到后面,李女士发现自己连话都说不清楚了,走路也越来越奇怪,决定前往福医二院就诊。

“我们在询问患者病情并检查测试后,考虑她并非帕金森病。目前出现的运动及言语障碍考虑是由于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加量后,导致她一些症状加重。仔细向家属了解病情,患者用帕金森病药物治疗后病情改善不明显,患者平时性格内向,少言语、不喜社交,容易焦虑、多虑,我们给她逐步撤药,添加抗焦虑抑郁的药物,在这个过程中,患者的生活变得正常了。”陈春暖主任介绍,这位患者最开始出现的症状可能与她的焦虑、抑郁情绪有一定关系,需要作进一步甄别。

提醒

多发于中老年人群,早期治疗是关键

据了解,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

“帕金森病因目前仍不明确,年龄老化、生活环境、遗传等都有可能是致病因素,主要症状包括‘看得见’的运动症状,如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等,以及‘看不见’的非运动症状,如抑郁、睡眠障碍、嗅觉障碍、记忆减退等。”陈春暖主任医师表示,值得警惕的是,该病早期症状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导致延误治疗时期。

陈春暖主任提醒,震颤,尤其是静止状态下的震颤,是帕金森病的经典症状。这种震颤通常从手指开始,逐渐扩展到手臂、腿部乃至下巴。但是,不是所有手抖的患者都是帕金森病人,也不是所有的帕金森病人早期都会出现手脚震颤的情况。

陈春暖主任强调,帕金森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尚无法完全治愈,但早期识别和及时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症状,并延缓疾病进展。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