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综合新京报、澎湃新闻
五一假期临近,“五一其实只放假一天”词条持续占据着热搜榜,引发热议。关于国定假期如何休,是否应该调休的讨论热度再起。不少人表示,这样调来调去,并没有增加假日总数。一些网友吐槽称,在清明和五一假期调休后,“凑假”模式下,连续几个星期“双休”都变成了“单休”,假期前后上了三个“六天班”,上班族“伤不起”。为此,有人表示,希望能够正常放假、正常双休。有人则更进一步,希望能够在不再调来调去的情况下休更长时间的假。
公共假期和所有人的生活都密切相关。作为对经济社会有着直接影响的假期关注,过去和现在是热门话题,未来也必然会被公众持续关注。那么,除了调来调去,我们的假期还能怎么休?凑假还要持续多久?这无疑已经成为一个颇具现实意义的公共议题。
焦点一
中国假期真的少吗?
有网友甚至翻出了2013年歌手那英关于调休放假的评论:“我就不明白这假期为什么要与星期六星期天凑到一起,而且还要挪呢?孩子连着上七天八天的课,确实挺累的……生活节奏被打乱其实挺像分泌失调,制定假期的同学能认真考虑一下我们的生活吗?”
那么,目前中国的休假模式有何利弊?与其他国家相比,假期真的少吗?
环球旅讯首席分析师彭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舆论层面可以看出,目前公众对于调休“凑假”模式,意见较大、希望政策得以调整的呼声非常高。究其根源,在于调休“凑假”模式没有增加大家的假期总量,只是在拆东墙补西墙,让公众在享受假期之后就必须“还债”,把欠下的工作日给补上。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公共节假日和带薪假期普遍存在差异。相较而言,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公共节假日普遍较多,带薪假期则明显不足。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受限于经济社会发展,难以普遍强制设置更多的带薪假期,企业更是缺少主动。此时的公共节假日,无疑就扮演了为劳动者休息权利“兜底”的角色。
事实上,从全球各国的公共假期来看,中国的假期并不算少,元旦1天、春节3天、清明节1天、劳动节1天、端午节1天、中秋节1天、国庆节3天,共计11天,与法国、意大利等国持平;但我国5~15天的法定带薪休假,总体时长不占优,结构上还有改善空间,且在推进落实层面也仍存在问题。这些差距,也就是可以改进的空间。
事实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的节假日也一直在调整之中,一直在探索包括带薪休假在内的休假制度优化路径。
实际上,这背后也是公众对更好的假日制度的迫切期待。人们希望在兜底性节假日上有更多保障,也希望在带薪休假的贯彻落地上看到更为明显的进展。
焦点二
如何才能有一个更好的假期?
如何才能有一个更好的假期?专家表示,在我国当前情况下,可以实现的,首先就是做好兜底性节假日保障。
与此同时,在全国统一的公共假日基础上,也可以一地一策地探索增加公共假日存量的可能性。可供参照的是,当前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
《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少数民族习惯的节日,由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方人民政府,按照该民族习惯,规定放假日期。依照此规定,各少数民族地区在公共假日上都有独有的公共假日。
比如,西藏的“藏历新年”和“雪顿节”,广西的“三月三”,还有云南、新疆、内蒙古、四川等少数民族地区,都有自己独有的公共假日。今年,四川凉山的“民族团结进步节”“火把节”“州庆”和“彝历新年”,合计甚至有16天。
事实上,除了少数民族地区,其他地方同样有自己的传统和需要进一步弘扬的文化。这就为增设假日提供了珍贵的文化基础和共识。
因此,在考虑增加全国统一公共假日数量的同时,如能将《办法》规定有所扩展,使得我国更多地区都可以因地制宜地增加其独有的地方性公共假日,无疑将有效缓解当前统一休假时间和空间的聚焦效应,推动旅游消费的健康发展。
焦点三
如何才能真正落实带薪休假?
而要显著增加国民休假时长,尤其需要在带薪休假方面有更多可见度、更多标志性进展。彭涵指出,为公众提供更多实在的假期、更多的休假机会,其实代表了在节假日这个话题上的思路导向:到底是更关注人,还是更关注经济和消费?可见的是,近年来,“落实带薪休假”一直是政策力推的方向。
如2019年12月12日,国家9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改善节假日旅游出行环境 促进旅游消费的实施意见》,提出要优化节假日出行环境、增加旅游产品供给、提升旅游景区管理水平以及完善带薪休假制度、制定出台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的办法等。
202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提出积极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促进带薪休假与法定节假日、周休日合理分布、均衡配置。
2023年7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措施的通知》,明确提出“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错峰休假、弹性作息”。彭涵称,从长远来看,更关注人,才是真正地关注经济和消费,这也是国家层面力推带薪休假等政策的原因。
但由于假日制度牵扯到文化民俗、理念变革、经济发展、社会承受能力和当前形势等方方面面,每个地方、每个领域的具体情况又有明显的差异,各方的参与能力和表达诉求意见的能力也有很大不同,以至于我国带薪休假落地过程缓慢。
此外,同程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程超功还表示,从需求和供给的对照可以看到,现行的法定节假日安排在时间格局上确实存在提升空间,尤其是下半年的法定节假日太少,假期之间的衔接较差,分布不够合理。
程超功指出,增加法定节假日,特别是下半年的节假日可以从两个维度来挖掘,一个是传统节假日(含重要的历史纪念日)之前不放假的可以考虑放假(如重阳节、冬至、腊八节等),另一个是针对暑期等旅游消费旺季可以增加专门的假日。
专家表示,带薪休假也需要相关部门更多地了解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及其员工在带薪休假上的顾虑和难处,针对难点和痛点开展工作。应尽快在某些领域和行业进行试点和推广,制定路线图和尽可能清晰的时间表。
当然,在这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中,也要为公众和各利益相关方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参与主体多元化,休假政策决策才能更加科学、合理,获得更广泛的理解与接受度,一步步切实提升公众的假日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