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读闽 上一版 下一版  

建一座大博物馆 向世界讲好福建的船政故事

去年5月,“探索二号”曾重回马尾“娘家”

铁胁厂被置于一个别出心裁的“玻璃展柜”中

游客在船政文化博物馆新馆内游览

N海都记者 吴雪薇 宋晖 实习生 廖圣铭 文/图

部分资料图由福建船政文化管理委员会提供

在福州马尾的船政旧址中国船政文化城里,一出海洋强国题材、船政题材的文旅演艺《最忆船政》抓住了不少福州市民与外地游客的心(本报3月18日A08版曾做过《〈最忆船政〉是怎么炼成的?》的相关报道)。而走出剧场,在宽阔的船政文化园区,又能感受到怎样的“船政文化”魅力呢?

“不仅仅看见船政、了解船政,也看见引起更多共情的中国故事。”——这是船政史专家陈悦的期待。

船政文化园区的建设提出了“大船政”“大博物馆”的理念,那什么是“大博物馆”呢?

大自信 打造最具权威性、最系统、最全面的“船政百科”

在史料中,作为“近代海军摇篮”的“福建船政”看起来辉煌而又短暂,所以陈悦觉得,谈船政文化“思路要开阔起来”,孕育船政的基因,深植于福建悠久的海洋文化中,可以纳入中国的海洋文化与造船的历史里,塑造成一个全国性的话题。一个“大船政”的概念由此而生:“船政不仅仅是马尾的,更是中国的。”它就像一颗种子,飘散在全国各地,可以在天津、江苏、山东威海卫,在北洋水师、江南水师,在中国海军……不但有历史意义,也要有当代价值——民族复兴、文化自信与向海图强。

那么,如何将它们呈现出来?船政文化研究者们共同提出,为船政文化建立一个庞大的资料库。无论是做船政研究,还是发展船政文旅,都可以从中获得灵感,撷取元素。由此,“船政文化基因工程”的设想应运而生。陈悦介绍说,计划分步分阶段,对船政人物和舰船飞机谱系、船政大事记、船政文物、船政史迹图、船政非遗等五大类内容进行梳理、汇总,打造最具权威性、最系统、最全面的“船政百科”。这可以是一个“学术资源库”,以船政的视角吸纳中国近代海军史、海洋史等方向的研究;也可以是“文物数据库”,收纳福州、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船政相关文物。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衍生出一个崭新的学科:船政学。以“大船政”为视角,学术研究将扩展新视野,也为文旅带来创新增长点。

大船政 “向海图强”的船政精神,成为中国海洋文化的底蕴

去年年底,“福建船政文化研究院”正式揭牌。很多省外重点高校与科研院所慕名而来:福建船政文化管理委员会与天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联合成立“船政与海洋史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共同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健全完善船政文化研究体系;国内第一本船政文化研究学术期刊——《船政》集刊正式出版……“船政学”的研究火热地开展起来了。在遥远的海南三亚,我国深远海综合科学调查船“探索二号”也挂上了“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海上分馆”的牌子。中科院深海与工程研究所所长丁抗博士对福建船政与中国近代航海的历史深有了解,因此,他认为“在中国的科考船船队里应该有一条福建船政造的船”。深海所提出,船上要体现浓郁的船政文化元素。于是,40多个科学家住舱都被以船政历史上的舰船名称来命名,如“万年清”“扬武”“元凯”……房间中呈现着船政的主题,阅览室里也摆放着船政文化相关书籍。在船上数十天到一两个月的科考时间里,来自不同地域的科考队员在这条船上生活起居,科考项目会结束,但科学家们很长时间都忘不掉他住的那间舱房的名字。“未来我们还计划不断与人民海军的相关单位加强共建,将船政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不断体现出来。”陈悦说,“向海图强”的船政精神成为中国海洋文化的底蕴,而和海军相关单位共建,不仅是向“近代海军摇篮”的致敬,也体现中国海洋文化自信,走得更深更远。这就是“大船政”新视角所带来的改变。

大博物馆 散布着多个文化遗址,它们是船政的历史现场

发展“大船政”,福建船政文化的发展走出一“文”一“武”的路子。

“文”的方向是进一步传承海洋文化,在学术界构建“船政学”研究;而“武”的方面,则是在文旅发展上探索“大博物馆”理念。在船政文化城约一平方公里的核心区,散布着船政衙门、前后学堂、铁胁厂与绘事院等文化遗址,它们是船政的历史现场。在进行文旅转化的时候,以建设博物馆的视角来理解与看待,就能明确活化利用的文化红线。陈悦说:“你可以在博物馆里建KTV吗?不可以。那么你可以在博物馆里卖书卖文创吗?可以。于是船政书局就建立起来了。”铁胁厂的修复,就是“大博物馆”理念下的典型代表。这座原先位于马尾造船厂北大门右侧的低矮老厂房,始建于1866年,是船政历史上第一座车间,原为小铁厂,生产船用的铁钉等铁件,1875年时沈葆桢鉴于当时国外盛行铁木合构轮船“铁胁船”,将这个车间改为铁胁厂,1898年时整个车间改建为钢结构建筑,保存至今,极具文物价值。但在2019年开始船政文化城的建设时,这座厂房连墙和屋顶都没了,历经百年的钢架房梁也晃晃悠悠,如同“废墟”。于是一些修复专家提出,直接在厂房上修建一个玻璃房,以保护文物。以“大博物馆”理念来设计,玻璃房就如同博物馆中的一个玻璃展柜,铁胁厂置于其中,既保护了古老的建筑结构,内部的空间也布置成为展厅,实现了活态利用。除了文物保护与活态利用,“大博物馆”也要有着叙事鲜明的主题与合理的参观动线。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旧馆位于马限山以东,临近纪念中法马江海战英烈的昭忠祠,而新馆则搬到了船政文化城核心区。“船政文化博物馆与真正的船政历史现场分隔在山的两侧,若游览时间安排较紧,就只能二选一,地理空间上很不合理。”船政文化城落成后,在市、区领导的指导下,新馆迁入了马限山以西的船厂片区,与历史现场合而为一,凸显船政传承;而马限山片区的旧址也将恢复为中国近代海军博物馆,与昭忠祠一起,凸显海军文化的属性。资源的合理调配,让叙事更为合理,主题更加鲜明,这也是“大博物馆”理念在园区空间布局上的体现。

大故事 船政文旅互促,讲述福建新故事

中国船政文化城将打造成为一个凝聚船政文化核心,又发散船政文化脉络的集中点。

在“大博物馆”里,结合船政文化活态保护,在老建筑中演出《最忆船政》;年初与敦煌研究院合作推出国宝级大展“沙与海的对话——中国船政文化城敦煌艺术瑰宝展”……福建船政与其他省市文化单位合作,不断推出艺术与文化精品,打造相关文旅IP。“我们在进行福建船政自1866年以来最大的一次社会传播,让‘船政精神’与‘中国近代海军发源地’的概念真正‘看得见,摸得着’。”陈悦说,这是福州对近代与当代中国的文化贡献,属于福州人自己的文化底蕴与自信。

福建船政文化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福州市委市政府制定的《船政文化建设提升实施方案(2023—2025年)》,中国船政文化城将以规划先行,继续以船政遗迹保护、文化展示为重点,完善大博物馆片区;以历史文化观光和船政教育传承展示为重点,打造马限山片区;提升罗星塔片区、改造官街片区与筹划港口片区。重点加强文化研究,构建船政学术体系;巩固基础工程,争创国家5A级景区;优化展览展示,建设近代工业大博物馆群;促进文旅商融合,打响船政文化品牌,持续推动船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真正向全世界讲好福州的船政故事。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