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下一版  

从“一辆车”看“电动福建”加速度

福建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厦门金龙汽车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金龙汽车繁忙的生产线(受访者供图)

N据福建日报

纯电动公交批量交付马耳他,百台卡车交付鄂尔多斯、百余台公路车交付广东……这段时间,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龙”)掀起交车热潮,最多时一天三场交车仪式。

“金龙坚定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增强争优、争先、争效意识,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开门红’说明我们调整产品布局、加快转型升级的成效正不断显现。”金龙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志军如是说。

绿色引擎,动能焕新

200辆金龙18米BRT,如今正行驶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街头,贡献了去年金龙海外整车出口一部分。

即便是这个油气储量丰富的国家,近年来公交绿色低碳发展的诉求也日趋强烈。而新能源汽车,正是中国制造业的一张新名片,被视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全球占比超过60%。

金龙在这段“弯道超车”的历史起点,便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从1997年与清华大学联合研发我国最早的混合动力客车开始,首批中国自主品牌出口新能源客车,首批参与“十城千辆”工程……金龙对绿色、环保的追求,从未停止。

与金龙同向而行的,是福建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

早在2017年,福建就在全国率先启动“电动福建”建设,先后印发实施《关于加快全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促进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及推动“电动福建”建设的两次三年行动计划,取得良好成效。

目前,福建不仅基本建立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体系,而且动力电池产业规模、技术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新能源客车、动力电池等关键产品技术居全国前列。福建还列入全国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先行先试地区。

“双碳”战略下,不少客车企业纷纷将目光转向卡车行业。金龙也于2019年进入重卡赛道,并基于多年整车研发生产经验,迅速推出多款新能源卡车产品,涵盖纯电、换电、氢燃料等技术路线,满足不同客户的多场景需求。

智能网联,竞逐“下半场”

“如果把新能源汽车比作上半场,智能网联汽车比作下半场,中国汽车行业上半场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决定胜负的还在下半场。”曾有专家作出这样的判断。

理由很充分:当前汽车产业变革的主要方向是电动化、网联化和智能化、共享化。电动化催生新型一体化的电子电气架构,是智能网联技术应用的最好载体;从另一方面看,智能网联技术又会反向赋能电动化发展,二者融合共生、相互促进。

这中间,自动驾驶是最热门的应用之一,它也被视为全球汽车产业创新热点与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没有司机、没有方向盘,也没有刹车和油门踏板,自己走自己停,自动变道、转弯,在集美新城软件园三期,不时上下车的乘客,对圆头圆脑的自动驾驶巴士“阿波龙Ⅱ”已经习以为常。

然而,作为国内第一家做无人驾驶的客车企业,金龙从“0”到“1”的突破,却是艰难的。

“在金龙‘阿波龙’问世前,国内没有L4级别的无人驾驶车辆,可以说,无原型车、无法规、无标准可以遵循借鉴。”金龙“阿波龙”负责人介绍,全新的形态,需要从外观到性能重构产品。

作为国内最早布局自动驾驶的企业之一,金龙紧跟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趋势,不断推进自动驾驶产品“1+N”系列的研发,以强大的科技创新实力领跑自动驾驶赛道,引领行业向前。

金龙自动驾驶领域的技术实力获得世界范围内的认同,去年9月,在“2023迪拜自动驾驶运输世界挑战赛”中,金龙自主研发的L4级6601G自动驾驶微循环公交客车参赛拔得头筹,为自动驾驶“走出去”商用落地树立样本和标杆,让中国技术与民族工业在世界上绽放光芒。

构筑生态,不止于造车

催生新质生产力的,不仅有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也包括了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和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

长期以来,汽车制造被视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近来,小米汽车的“横空出世”,收获了“泼天的流量”。作为科技大厂的小米,在过去1000余天里,发挥其对先进技术的领先认知、软硬件融合和生态系统上的势能,创新“生态造车”模式,强势闯进了汽车工业的百年赛道。

无疑,这是对传统车辆制造企业的冲击,但也带来启发。

一辆汽车由1万多个零部件组装而成,它需要依靠社会化高度协同分工,讲究效率,讲究质量,不可能所有东西都自己干。《全面推进“电动福建”建设的实施意见(2023—2025年)》明确提出,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除促进整车企业加快发展外,对三年内新引进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配套企业,根据年配套规模,给予不同金额的奖励。

几乎所有车企都在为技术的创新应用而打破传统的生态圈格局。除了强化自身在动力电池、氢燃料电池、电机、电控、电驱桥、热管理、补能等关键领域的自主研发能力外,各车企都在积极寻求生态圈联合,“自主研发+跨界联合打造核心技术能力”正在成为新的发展动能。

3月底,旨在弥补传统锂电池重卡在成本、续航、补能方面的“力不从心”,福建首个批量新能源重卡场景化应用项目在南平成功落地。

此次交付旨在全面推进“电动福建”建设,从关键技术研究、充电设施建设等方面,推动电动商用车全产业链发展。两款车型均采用充换电一体模式,可自由选择充电或换电补能,5分钟即可快速换电,且维护保养周期间隔长、费用低,大大节省运营成本。

这段时间,刘志军接待的众多客人里,除了新老购车客户,产业链上下游的伙伴也占了很大比例。“行业生态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的心态要越来越开放,局面要打开。互换能量、融合共生才是发展之道。”他坦言,“未来我们还要联合我们的伙伴,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一起来构筑生态,完成整个生态向新能源化和智能化转型。”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