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光明日报 半月谈
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大学生阅读也受到社会各界关注。近期,有关“高校图书馆纸质书借阅量下降趋势明显,大学生不爱读书了吗”的话题在网上引发热议,有人认为这是正常现象,有人对此产生忧虑。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何在?高校图书馆如何调动多方资源,为共筑书香校园添续力量?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春暖花开日,正是读书时。记者走进大学校园,探访有关阅读的故事。
大学生
真的不爱读书了吗
任鹏今年23岁,是湖南大学一名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理科生,但他对文史书籍很感兴趣,每年从图书馆大致借10本书。记者随机询问了几位与任鹏同龄的在校大学生,发现他们每年借阅图书平均不超10本,有人坦言一年内未曾借过书。
大学生图书借阅量到底如何?湖南大学图书馆年度阅读报告显示,2019年、2021年、2022年该馆图书流通量分别约为53万册、35万册、26万册。记者又查阅了中山大学图书馆2019年至2022年的图书外借总量,分别约为68万册、52万册、37万册。相关数据显示,昆明医科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等高校图书借阅量同样逐渐减少。2022年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发展报告有明确统计,馆均纸质书刊外借量从2017年的9.82万册下降到2022年的3.58万册,呈持续减少趋势。
纸质书借阅量减少的同时,电子图书阅读量却在迅速增长。以湖南大学中文数字资源下载量为例,2021年为905万次,2022年为2357万次。浙江省社科联2022年公布的有关“大学生阅读状况”的调研显示,浙江省大学生纸质图书的人均阅读量为8.48本,电子书的人均阅读量为13.5本。
不过,武汉大学学生李果发现,周围有不少人对深阅读不太感兴趣,那种“短平快”且经济实惠的电子产品更容易让人沉迷。
“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各有利弊,但长期的‘碎片化阅读’值得警惕。”湖南大学中国全民阅读研究中心主任刘舸认为。
“一些网站、公众号、短视频平台为了攫取流量,多会提供浅显易懂、无需过多思考的信息,完整、系统、深度的论述与作品却不常见。”刘舸表示,长此以往,这些碎片化信息会损害学生的阅读专注力,提升他们的阅读刺激阈值,甚至让人形成阅读惰性,降低对经典书籍的理解能力,造成知识结构狭窄化、知识储量浅薄化等问题。
图书借阅量缘何不断下降
记者在探访中发现,高校图书借阅量下降的同时,入馆人数却居高不下,很多馆区常出现“一座难求”的现象,更有部分学生开启了“凌晨线上抢座”模式,让“泡馆”成为一种生活常态。
那么,“沉浸”在图书馆中的大学生都在做什么?
湖南大学图书馆老师黄筱玲在馆里工作了30多年,她观察到,在图书馆学习的学生中,大约一半是为了准备考试。“馆内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自习室,每天一早6点半开门,晚上10点半关门,座位常常供不应求。”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王琼发现,入馆学生中自主学习的最多,其次是借阅图书,再次是开展研讨等活动。“我们为学生准备了存包柜。在秋季申请存包柜的读者中,写明考研考博用途的人数占全体申请人数的31%。”
不少受访者坦言,当下大学生正面临诸多现实压力,部分人更愿意将时间投入考试、实习等具有较强“实用性”的事情中去,认为去图书馆借书、无目的性的阅读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
与此同时,对于想要从图书馆借书的人来说,借阅图书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
作为图书馆常客,李果十分关注图书馆的发展。她调侃自己是一个“建议专家”,常常针对图书馆服务质量改善提出具体意见,例如“新书上架慢”“找不到自己想读的书”等。
“我之前很想看女性文学类的书,但查阅显示,我想借的书一直在订购中;有时想找不同版本的书籍,也会发现不太齐全;一些国外小众作家的作品就更少见了。”李果说。
以西部某师范学校藏书情况为例,学校为了扩大图书种类的覆盖面,增加了工业技术、医疗卫生类等专业性图书,但图书与大部分读者的阅读需求、专业适配度不相符,导致了图书供需的结构性失衡。相关书籍借阅量较少,成为“沉睡”的资源,带来储存空间与资金费用的双重浪费。
什么挤占了大学生的时间
部分受访专家和大学生表示,大学生纸质书阅读偏少的原因包括课业负担重、网络吸引力更大、数字化阅读增多等。
没时间阅读。上课、备战考研、各种娱乐活动等挤占了阅读时间。某高校社会学专业赵同学表示,纸书阅读需要很安静的状态,但当前自己很难有整块的时间、安静的心态来阅读,偶尔有一点时间,也有太多选择,如剧本杀、打球、刷剧等,读书往往是比较靠后的选择。
网络吸引力大。调查发现,当前不少大学生用于娱乐影音软件与社交软件的时间,每天在两三个小时以上,占用了本就较少的空闲。
深阅读能力不足。“我平时阅读比较多,有同学叫我推荐一些书,结果我推荐一些名著或经典哲学书籍时,同学告诉我读不进去,说‘字都认识,但加在一起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现在生活节奏那么快,手机那么好玩,读一会儿书心思就飘走了,渐渐失去了读书的能力。”一位高校学生说。
数字化阅读增多。部分高校电子书人均阅读量已经超过纸质书。树人阅读研究院2022年调研显示,浙江省大学生电子书的阅读率为88.22%,全年电子书的人均阅读量为13.50本,远高于同期全国成年国民3.30本的平均水平。大学生群体中,电子书、电子杂志/报纸的人均阅读量已经超过了纸质书、纸质杂志/报纸的人均阅读量。
为何选择数字化阅读?不少受访学生表示,主要原因是获取信息便利、可以随时随地阅读、信息检索便利,其他原因还包括收费少/免费、便于复制和分享、交互性强等,这些也是数字化阅读相较于纸质阅读的优势所在。
专家:
营造阅读氛围,提高阅读质量
尽管电子阅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取代纸书阅读,但碎片化阅读、浅阅读也容易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教师李楠、湖南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与宣传推广部阅读推广老师龚天姿等表示,数字化阅读的普及,加速了信息茧房的形成,容易导致大学生阅读内容的单一性与封闭性。诸如“三分钟读完一本名著”等短视频的广泛传播,更难以使学生建立起全面完善的个人知识体系,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狭窄化和知识储量的浅薄化。
树人阅读研究院院长平静说,阅读APP上,看得多的普遍是网络小说、畅销书,经典名著偏少。此外,学生阅读图书结构不合理。调查显示,学生喜欢的图书中,排名前十均为文学类作品,社科类、科技类书籍占比较小,在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上也有优化和改善的空间。
相关专家建议,高校图书馆要承担起打造书香校园的使命,通过丰富的线上线下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养成阅读习惯,以经典阅读、红色阅读和优秀传统文化阅读等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黄筱玲对一次活动印象尤深:“学校请了北京法学界的一位专家前来举办讲座,当时现场座无虚席。当月阅读统计数据显示,法律类图书借阅量较平时有一定增加,这也表明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一定的可引导性。”
记者发现,引导学生参与校园活动,对盘活馆藏资源、拓展阅读空间有一定推动作用。比如,针对“零借阅”书籍,北京师范大学曾举办过“深巷好书”活动,一些思想深邃、底蕴深厚的“旧书”抖落尘埃、再现光彩,引来学生关注。又如,北京大学图书馆推出的“中华文明知识竞赛”,引导学生温习知识、博览群书,增强文化自信。
鞍山师范学院图书馆阅读推广部负责人袁睿介绍,为了引导学生在渐进式阅读中加深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学校连续8年在师生中开展“共读一本书”活动,通过作者讲读、经典解读、接力朗读、互动评读等方式,引领师生深入理解经典名著,激发阅读兴趣。今年,学校图书馆还开展了“开启图书馆宝藏”打卡活动,通过探秘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清华大学图书馆党委书记蒋耘中说,阅读名著对提升广大师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清华大学图书馆推出了包括中国文化名著、中国文学名著、世界文化名著、世界文学名著等四种类型的荐读书目,并邀请知名学者参与“问道”系列读书会,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营造书香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