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工作超负荷老上大夜班;待遇偏低人员流失严重

“白衣天使”缺口啥时能补上?

“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只要上班,手术是一台接一台,马不停蹄。”北京一家三甲医院的麻醉科护士李沐(化名)这样描述她的日常工作状态。为什么这么忙?除了工作本身需要之外,在她看来,科室缺人是主要原因——本应配备40名左右护士才能满足日常轮换,目前却只有20多名。这种现象在全国很多医院都存在。多名护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她们那儿的护士数量普遍“不够用”。

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今年我国护士节的主题是“发展护士队伍,优化护理服务”。2021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其中提出增加护士配备,逐步使公立医院医护比总体达到1∶2左右。但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来看,医护比还不到1∶1.2,注册护士数量缺口巨大。造成这一缺口的原因,除高强度劳动外,工资待遇不高、职业尊荣感不强也导致一些护士选择离职。

护士

活多人少忙碌 很少按点下班

今年是李沐在护理岗位上的第20年。在她的印象里,如今只要走进科室,就意味着接下来的12个小时都是忙碌的,加班加点是常态,节假日也不能正常休息,总会有等着做手术的病人。5月9日晚上8点,在北京一家三甲医院刚结束一天工作的李沐接受记者采访时,看上去疲惫至极。她告诉记者,自己上班的时间为早上8点至下午4点半,但很少按点下班。“我们科太缺护士了。”李沐感叹道。

在北京另一家三甲医院工作的陈女士也吐槽,她所在医院某科室同样缺人,病房共20多张床位,护士最多时也只有10名。“病房常年有十七八名患者,我们上夜班时,忙得团团转。”她说。

天津某医院的杨女士每个月上10至11个夜班,一晚上看护住院病人近40名,值班护士只有两名,“想转一圈病房都没空”。

她所在的科室有50多张病床,根据国家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的要求,床护比(医院病房床位与病房护士之比)不得少于1∶0.4。这意味着,科室得增加多名护士才能达到这个标准。

现象

待遇不高晋升较难 有人转岗有人离职

“忙碌、待遇不高、流失率高。”回忆起自己在呼吸科工作的经历时,广东省一家三甲医院护理部主管护师杨怡(化名)仍然感慨万千。

杨怡今年30多岁,已经在这家三甲医院的护理岗位上工作了十几年。

杨怡除了在普通病房做一些护理工作之外,还要参与突发性的抢救工作。不上班的时候,杨怡还要备班——虽然在家休息,但随叫随到。随着年龄的增长,杨怡发现自己难以适应呼吸科的工作强度和夜班频次,再加上有家庭需要照顾,便申请转到了别的科室。

目前,和她差不多时间进入呼吸科的多位护士,仍然留在呼吸科的只有3人,其他人或者转岗,或者离开了医院。

工作多年之后,杨怡仍是主管护师,“在我们这样的三甲医院,职称晋升比较难,既需要工作年限,又需要研究成果,还要求工作业绩等。

在北京一家三甲医院同样从事了10多年护士工作的韩女士对此深有感触。她回忆说,原来自己在ICU当护士,病人多、护士少,经常是先上一个大班(24个小时),下班后,还要再接着上一个小班(8个小时)才能回家。

“这么多年都没有增加护士数量,相反有不少护士因为工作太繁重而调离临床一线,甚至离职。”韩女士说,后来她受不了这样的工作压力,也转岗到了医院的另一个科室。

专家

提高待遇尊重护士 保障队伍良性发展

2023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加强护士人力配备。医疗机构要根据功能定位、服务半径、床位规模、临床护理工作量和技术风险要素等科学合理配置数量充足的临床护士人力。

但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末,全国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247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478万人,注册护士563万人。

在安徽省政协委员、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姚淮芳看来,这说明我国的护士缺口非常大。根据这些数据计算,全国护士缺口接近400万人。

在姚淮芳看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一方面是护士从业人员不足,另一方面是护士编制不足。目前几乎所有医院都没有严格按照国务院要求设立护士岗位编制。

中国卫生法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华卫律师事务所副主任邓利强认为,我国护士人力资源长期短缺的原因之一,是护士的收入和其所承担的工作量、工作风险不成正比。医院在偏向引进医疗人才的同时,忽视了护理队伍建设,有的医院甚至以聘用或劳务派遣的方式用护士,影响了医院护理队伍的稳定性。

姚淮芳建议,加大护理人员的培养,提高护士的待遇,呼吁社会尊重护士,提高对医疗行业的财政支出,重新拟定护理项目收费标准,包括自费护理标准和医保目录护理标准,让护士的劳动付出有所回报,把护士编制配备落到实处。

邓利强认为,增加医院护士数量,前提是提高医护人员特别是一线护士的待遇。目前,《护士条例》足以解决护士的定位、护士的权利义务问题,重要的是医疗机构落实《护士条例》的规定,提升对护理工作的认知水平,保障护理人员的待遇。

□观点

让“白衣天使”

更有力守护百姓健康

常言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士是距离患者最近、接触患者时间最长的专业人员,守护着百姓健康。

针对百姓的急难愁盼,护理服务正进一步加大供给。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副司长邢若齐说,相关部门将采取有力措施,充分发挥政策支持激励引导作用,进一步改善和优化护理服务,提升患者满意度和获得感。

“白衣天使”护佑生命,离不开全社会的关心、尊重和理解。落实好各种惠护政策,不断完善薪酬待遇制度,不断改善工作环境、值班休息和后勤保障条件,让护理岗位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也让更多护士在解决后顾之忧的同时,努力练就硬本领和好作风。如此,新时代的“白衣天使”将更有力地托起亿万人健康。

关爱护士,不仅是保障护士的待遇和职业地位,更要纠正社会上对护士职业的一些偏见,要充分体现在社会意识上、落实在个人行动中。

当每一位护士接过“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蜡烛,庄严地宣读南丁格尔誓言时,她(他)的生命就不只是属于自己,也属于每一个患者,属于人类的健康事业。值此国际护士节之际,让我们向护士致敬,向崇高的护理事业致敬。

(综合法治日报、新京报、新华社)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