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开封的“王婆”因在景区为游客说媒,火遍大江南北,但在大家的印象中,还有另外一位“王婆”非常有名,那就是卖瓜的“王婆”。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么一个人吗?“王婆”卖的又是什么瓜呢?夏季,诸多瓜果成熟上市,中国人开始尽享“水果自由”。今天的《史话》就来聊聊古人吃瓜那些事。
做事婆婆妈妈
他被叫作“王婆”
“王婆卖瓜”来自一个民间故事。据说王婆不是一位女性,而是一位名叫王坡的男子,但是因为做事婆婆妈妈,所以被取了个绰号——王婆。王坡的老家在今天的新疆、甘肃一带。他非常擅长种瓜,以此为生。后来家乡发生了战乱,王坡只得离开家乡,辗转来到了河南。王坡种的瓜虽然很甜,但因为粗糙的外表,生意并不好。他很是着急,于是每天在路边使劲吆喝,让大家免费品尝自己的瓜。
那么,如果按照故事里所说,王坡卖的是什么瓜呢?答案是哈密瓜。哈密瓜是甜瓜的一种,属厚皮种类。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诗歌里的“瓜”,主要是指甜瓜。先秦古籍中有不少提到“瓜”的记载,如《诗经》曰:“七月食瓜,八月断壶。”这里提到的“瓜”与“壶”,即甜瓜与葫芦(瓠、匏),指农历七月吃甜瓜,八月采葫芦(壶)。马王堆汉墓女尸辛追体内、海昏侯墓主人刘贺体内,都有发现这种甜瓜子,甚至还有学者推测辛追正是死于吃瓜引起的急病。
新疆地区早就有种植甜瓜的记载。晋人王嘉《拾遗记》记载说:“汉明帝阴贵人梦食瓜甚美,时敦煌献异瓜种,名穹隆。”今人认为“穹隆”是维吾尔语甜瓜的读音,汉语显然是形容瓜大无比。这样硕大的甜瓜远非中土常见的薄皮品种,应是后世西域常见记载的厚皮种系。
哈密瓜的名字
源自一次投诚
哈密瓜定名和广为人知,始于清康熙年间。清苏尔德《(乾隆)回疆志》:“自康熙年间哈密投诚,此瓜始入中国,谓之哈密瓜。彼时皆视为珍品,价颇贵。及平定回疆以来,哈密迤西处处皆有。”所说哈密投诚,指哈密王捕获噶尔丹的儿子,改辙更张效忠清廷,时间在康熙三十六年(1697)。
此后不久哈密地方首领开始向清廷贡瓜,遂有哈密之名。最迟康熙三十八年春皇帝南巡,即以哈密瓜干赐近臣张玉书。此后西域少数民族相继归顺,新疆政局愈益稳定,汉回维蒙各族深入交流,贡瓜成为年例。
结合上述故事中王坡来自新疆、甘肃一带且种的瓜因瓜皮粗糙不被中原人接受,可以推测,这位“自卖自夸”的“王婆”卖的正是哈密瓜。
“瓜”的“科长”
其实是葫芦
除了哈密瓜,我们今天吃的白兰瓜、羊角蜜等也都属于甜瓜。
从植物学上讲,瓜类大多属于葫芦科。原来,那么多大名鼎鼎的“瓜”,它们的“科长”是个葫芦。论起来,葫芦才是根正苗红的瓜。早在7000年前新石器时期,如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河南新郑裴李岗的遗址中就已发现葫芦的遗存。
收藏家王世襄在《说葫芦》一文中总结道:“葫芦一称,唐代始流行。古则称之壶,曰瓠、曰匏……”不完全统计,自古来说,葫芦大致有五六十种称谓。
关键时刻
瓜还能换粮食
早在先秦时期,瓜就是重要的农产品。《管子·立政》云:“桑麻殖于野,五谷宜其地,国之富也;六畜育于家,瓜瓠荤菜百果备具,国之富也。”在古人眼中,瓜与瓠是五谷、六畜之外的重要食物,故明人谢肇淛说“古人于瓜极重”。瓜是一种辅粮,也能作储备食物。元代农学家王祯的《农书》称,甜瓜“一枚可以济人之饥渴,五亩可以足家之衣食”。在关键时刻,瓜可以直接充饥救荒,还能交易,换来粮食。
种植历史能与甜瓜一较高下的,是原产于中国的冬瓜,它在秦汉时期就已种植。“冬瓜”之名始见于里耶秦简,文曰“献冬瓜”,是一种贡品。
大批“吃瓜群众”
南宋时才出现
夏天,西瓜是水果界当之无愧的“C”位。
中国在唐以前并无西瓜种植和食用的相关记载。一般认为,西瓜在五代时传入,宋元时逐渐普及开来。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记载:“西瓜,种出西域,故之名。”因为这种水果传自西域,故称“西瓜”。
而“西瓜”这个词,最早见于唐五代时期胡峤根据在契丹的见闻写成的《陷虏记》一书。胡峤是作为宣武军节度使萧翰的书记,和萧翰一起进入契丹,后来萧翰被杀,胡峤成为俘虏,七年之后才回到中原。《陷虏记》是这样记载的:“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云契丹破回纥得此种。”可见西瓜是由回纥传到契丹、再传入中国的。
但是,西瓜真正传入中原大地并被大规模种植是在南宋时期,那时候距离第一个“吃瓜群众”胡峤,已有将近两百年的历史了。北方的女真崛起,灭辽建金。南宋官员洪皓出使金国,被金国扣留长达十五年,到绍兴十三年(1143年)才得以归国,洪皓归来时,带回了西瓜种子,开始在中原地区和杭州等地种植。后来,南宋诗人范成大有诗:“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可见当时的西瓜已经十分普及。
西瓜“迷弟”文天祥
用金佩刀切西瓜
南宋的文天祥是西瓜的忠实“迷弟”,他写了一首《西瓜吟》:“拔出金佩刀,斫破苍玉瓶。千点红樱桃,一团黄水晶。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长安清富说邵平,争如汉朝作公卿。”
“拔出金佩刀,斫破苍玉瓶”,这个“切西瓜”的动作真豪爽,西瓜就得这么吃。“千点红樱桃,一团黄水晶”,与我们常见的红瓤西瓜不同,文天祥吃的是一个黄壤西瓜,类似现在的特小凤西瓜。
诗的末尾两句提到的是秦末“东陵瓜”的鼻祖邵平。邵平曾经被封为东陵侯,相传刘邦夺得天下之后,邵平不愿做官,就在长安东南的东陵卖瓜。有这么好的瓜吃,卖瓜还能致富,不比在朝廷当官强?
黄瓜明明是青绿色
为何取名“黄瓜”?
除西瓜外,生活中常见的几种蔬菜“瓜”,也是“舶来品”。
西汉时,张骞凿空,从西域引入了许多“胡”字开头的域外蔬果,如胡瓜、胡桃(核桃)、胡荽(香菜)、胡麻(芝麻)、胡萝卜等。
胡瓜虽在汉时已有,吃法却与甜瓜不同。据贾思勰《齐民要术》,胡瓜传入之初,人们多等到它成熟老黄之后方才收获,而后作腌菜,食之酸爽开胃。隋炀帝时,胡瓜改名黄瓜。南宋以降,人们吃黄瓜多取其青嫩之际,食之鲜甜可口。这就是为什么黄瓜看起来是青绿色,却取名为“黄瓜”的原因。
丝瓜有个别名
叫“鱼鰦”
丝瓜本是亚洲热带植物,在五代至北宋时期传入华南,因此最初叫“蛮瓜”。因为垂挂的瓜身像一条条晾晒的鱼干,也有别名“鱼鰦(zī)”(一说为东南亚语言的音译,亦作“虞刺”)。
此外,丝瓜还有布瓜、天罗(络)等多个曾用名。但随着它的广泛种植,这些名字渐渐都被更形象的“丝瓜”取代了:丝瓜成熟后,内瓤的维管束就会干枯硬化,肚子里千丝万缕,手感筋道。这是天然的洗碗、搓澡神器,所以民间也叫它“洗锅罗瓜”。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道:“惟可藉靴履,涤釜器,故村人呼为‘洗锅罗瓜’。”可见用丝瓜络做鞋垫和刷锅,由来已久。
苦瓜因瓜面起皱纹似荔枝,又称锦荔枝,不迟于宋代传入我国,元代时已经在北京地区引入栽培,明清之际成为夏季常蔬。
引种时间最晚的是南瓜,又称“饭瓜”,在16世纪初(明中后期)才开始引种到东南沿海和西南边疆一带,并多用于辅食。
从古人吃瓜的进程也可窥见,没有文明的交流,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和食谱的丰富。
(综合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中国科学报、光明日报、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