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8版:焦点 上一版   
上一篇

一粒种子里的福建力量

三明尤溪联合梯田(海都记者马俊杰摄于2022年)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小小的种子里,也蕴藏着福建非一般的战斗力,靠着一颗种子,福建人改变了世界!

福建7500年前就有水稻种植

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平潭壳丘头遗址群里发现的植硅体水稻遗存可追溯至7000多年前,这也是中国东南沿海岛屿最早的水稻遗存。

而2022年,来自福建师范大学等大学的10名科研人员在《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上发表的论文显示,经分析推断,早在7500年前福建沿海地区就有水稻种植。

梯田农耕智慧传千年

福建多山,山地丘陵占了全省面积的80%以上。在这样不利的地形条件下,古代智慧的闽人,于宋代引进占城国(今越南)的耐旱稻种,种在梯田之上。

福建境内最著名的梯田——三明尤溪倒悬千年的联合梯田,地跨8个行政村,面积达10700多亩。这里的乡民们经过劳作,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经验:通过山顶竹林截流,储存天然降水,再将溪水引入村庄和梯田,形成特有的“竹林—村庄—梯田—水流”山地农业体系,循环又环保。

当然,福建的梯田远不止这一处,还有政和县的念山梯田、武夷山市的吴屯梯田、长汀县的马罗梯田等,皆是八闽大地上不可或缺的缤纷色彩。

一颗改变世界的种子

水稻种植离不开种子,种子行业处于整个水稻产业链的起点。上世纪80年代以来,福建水稻育种在超高产品种选育、抗瘟不育系选育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一颗改变世界的种子,应运而生,它就是闽籍院士谢华安培育出的“汕优63”。你可能没听说过,但80%的中国人都吃过!

“汕优63”高产、优质、抗病性好、适应性广,1988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但更大的奖赏在广袤的田野上。据统计,自1986年起至2001年,“汕优63”连续16年成为中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杂交水稻。

不仅如此,“汕优63”还推广到东南亚国家并进行大面积种植,被当地农民誉为“东方神稻”。继“汕优63”后,谢华安领衔的福建水稻育种团队,在超级稻育种、航天育种、优质稻育种等方面,屡创佳绩。

全国每10粒种子 有一粒来自建宁

福建水稻育种制种的成就,远远不止于“汕优63”。

三明建宁,是全国最大的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全国每10粒种子里就有一粒来自福建建宁。

建宁地处闽江源头,丘陵与河流相互交错,为种子生产提供了一道天然的屏障。建宁县开始杂交水稻制种可以追溯到1976年。40多年来,建宁杂交水稻制种品种从无到有,发展到400多个。2023年,建宁县杂交水稻制种产量达到3800万公斤,总产值超过22亿元,产品不仅畅销全国各水稻产区,还远销菲律宾、越南等东南亚国家。

在福建,不只是建宁,整个三明都是全国杂交水稻制种的传统优势制种区。数据显示,2021年,三明全市制种产量6300万公斤,约占全国四分之一,稳居全国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第一市的地位。

而福建省的杂交水稻制种面积与产量,截至2022年,连续五年保持全国第一。

如今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下,中国已有超过7000个杂交水稻品种。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福建人将继续助力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综合北京日报、福建日报、三明市融媒体中心、观察者网、中新、人民日报客户端)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