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吴雪薇 梁展豪
实习生 周雨婷 文/图
“5·18”国际博物馆日在即,记者从福建博物院获悉,“中国水下考古·平潭展示体验馆”布展进入收尾阶段,将于“5·18”正式开启免费试运营。据了解,这家展示馆由国家文物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福建省文物局指导,平潭综合实验区旅游与文化体育局主办,以酷炫的水下考古“黑科技”与考古文博相结合,将为平潭再添一处大朋友、小朋友都喜欢的“遛娃胜地”。5月15日,海都记者抢先进入布展中的展示馆探馆,看看都有什么有趣新鲜事。
探索四大展厅
追寻“海洋文明印记”
在如意湖畔新落成的平潭海洋科技文化中心,“中国水下考古·平潭展示体验馆”置身A馆,约有3240平方米的展览面积。这里共设有四个展厅、七个功能区域,将分别以追溯、探索、发现、感知为四大叙事线索向观众展示“海洋文明印记:走进中国水下考古”展。福建博物院副研究员丁清华为我们这次探馆之旅充当“导游”。
“你们知道什么才算是水下考古吗?”丁清华介绍,“水下考古”需具备三个要素,第一个肯定是要在水下,滩涂上都不算;第二个是必须“考古队员”来潜,其他人都没有这个资质;第三个,要用考古的方法来考察和打捞文物。三者缺一不可。我国海域辽阔,岸线漫长,河湖密布,遗留下丰富灿烂的水下文化遗产,水下考古是探索其间的重要手段。海洋文化的悠久与对外商贸的繁盛,让福建有着大量各具特色的沉船遗址,其中最为重要的水下考古发现就在平潭海坛海峡。
“福建的水下考古在全国是相当牛的,起步也很早。”丁清华说,目前,全国共有250个左右的水下遗址,福建占48个。平潭碗礁一号沉船是我国第一次完全凭借自己的力量开展的大规模水下考古发掘工作,央视新闻频道当时连续3天开展现场直播,使中国水下考古第一次走进公众视野。海坛海峡第二次正式开展的水下考古,大练岛元代沉船发掘首次打捞了我国出水数量最多的元代浙江龙泉窑瓷器……在我国三十余年水下考古历程中,福建在文化底蕴与思想意识上,都冲锋在前。
体验考古“黑科技” 感受深海“大国重器”
沿着进门左手边的手扶梯上到二楼,一个巨大的时光胶囊包裹着蓝色的帆船,灯光从屋顶徐徐洒落,十分适合拍照打卡。中国考古的历程在第一展区里徐徐展开,国家水下考古机构的变迁与探索的艰辛历程等,都在此结合动态影像一一呈现。
考古“黑科技”的展示加入了小朋友们最喜欢的科技互动环节。迎面而来的裸眼3D屏中,水下探方中工作的考古队员与你打招呼,并向观众扔来一个巨大的青花瓷瓶;另一角180°环绕的大荧幕呈现的绚烂的海底世界前,工作人员正在紧张调试中间展台的五块互动屏,未来小朋友们可以与大荧幕中的海底生物一同互动。四周的墙面上藏着各式考古装备与模型,水下考古会遇到哪些危险?水下怎么记录、绘图?潜水设备有多重?种种水下考古的科技秘密都在此一一道来。
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我国第一艘自主研发的水下考古专用船“中国考古 01”船模型。2023年6月,“中国考古 01”船曾首航平潭,参与当年度福建海坛海峡水下考古区域调查,助力福建水下考古。
在展厅内,多种考古潜水装备展示与水下物探设备体验让展示馆有着极强的互动性。其中,有巨大的“中国考古 01”船模拟驾驶台,观众可以在此体验一把驾驶“中国考古 01”乘风破浪的快感。此外,观众还可以钻进“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模型,在高度还原的模拟驾驶台,感受深海载人潜水器的魅力。
观众可登上展厅中陈设的福船模型,感受千百年来福建海洋文化向海图强的昂扬斗志。“船头的那双大眼睛其实是有讲究的。”丁清华说,眼睛向下看的,是渔船;而向前看的是商船。一艘艘双目炯炯,一往无前的福建商船,串联起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贸繁盛与沿岸各国的友好之旅。
众多精美文物亮相 纵览水下文化宝藏
“我们谈起考古总有一点‘挖宝’的想象。”丁清华说,但“水下考古”可不仅仅是挖出沉睡深海的文化宝藏,也事关国家安全、海洋安全。掌握并发展中国自己的水下考古技术,守护我们的蓝色海洋,有着悠久海洋文化传统的福建对此有着独特的地理与文化优势。
顺着海波般的蓝色走廊走到另一侧的三、四展厅,历经三十余年的中国水下考古成果展示着件件精美沉船文物。
划动入口展厅的电子地球,全国不同区域的水下遗址群在此直观呈现。这些水下文化遗址类型丰富,以沉船为主,还有聚落、墓葬和水利设施等,时代主要集中在宋元明清。绥中元代沉船、辽宁丹东一号清代沉船(致远舰)、辽宁庄河海域甲午沉舰遗址(经远舰)、广东南海Ⅰ号南宋沉船、广东汕头南澳Ⅰ号明代沉船遗址、南海西北陆坡一号和二号沉船遗址等曾获得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精彩考古项目在此均有介绍。
展厅内还将展出五十多件福建海域水下考古中出水的精美文物,多集中为南宋至清代的瓷器,年代最早为五代十国的越窑碗、花口洗与托子;而打捞自碗礁一号沉船的清康熙清水梅纹凤尾尊是其中最值得一赏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