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法治日报
近日,北京市民王女士遭遇了联系人工客服的困境。因社交账号突然被冻结,她打了七八个电话却一直提示“人工坐席繁忙”,问题直到次日才得到解决。这类对人工客服难觅的不满在网络上并不少见,包括找不到人工客服入口、智能客服效率低下、特定账号无法再接入人工服务等。
专家认为,企业以技术手段或者人为方式,限制、阻碍甚至剥夺消费者选择人工客服的权利,侵犯了消费者的选择权。商家有义务提供人工客服渠道,更有义务设置快速人工客服快捷通道。
吐槽
打了七八个电话
一直提示“人工坐席繁忙”
“人工客服太难接通了!”
近日,北京市民王女士来电反映难以联系上人工客服的问题:她平时用于工作联系的一个社交账号突然被冻结无法登录,当天打了七八个电话也没联系上人工客服,电话那头一直提示“人工坐席繁忙”,直到第二天才打通电话解决了问题。
王女士认为,对于常见的咨询类问题,商家使用智能语音客服、线上客服、AI客服可以理解,但对于用户急切需要解决的,比如投诉等,智能客服根本给不出解决方案,商家应当及时提供人工客服服务。
来自辽宁沈阳的赵女士最近碰到一件糟心事:她在某电商平台购物,APP显示所购商品几天前已开始派送,但她始终未收到货。无论是电话联系还是线上沟通,她找到的都是智能客服,而转接人工客服需要等待半个多小时,前面还有40多人在排队。
“好不容易排到我了,可一旦我离开页面一两分钟,系统就会自动断开。想要继续找人工客服,就只能重新排队。”赵女士吐槽说。
北京市民张先生对此深有同感,他发现在平台上能找到的往往是AI客服,拨通电话,找到的又是智能语音客服。沟通了半天,对方根本无法准确理解用户诉求,人工客服又迟迟不介入,令人心力交瘁。
调查
步骤越来越繁琐
接入方式“隐蔽”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现在消费者联系人工客服的步骤越来越繁琐,部分商家的人工客服接入方式十分“隐蔽”,要点击设置等选项进入一个个子页面,通过重重关卡。
此外,AI客服的反应能力有待完善,如在APP的在线实时人工设置中,有的APP表现得“机械”,当输入“转人工”时,界面依旧是一连串系统自动回复,但当改为“找人工”时,界面才会跳出人工客服的链接。
截至2024年5月15日,记者在某第三方投诉平台以“人工客服不解决问题”“联系不上人工客服”“人工客服”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分别出现了6000多条、近1万条和近4万条投诉,主要涉及无人工客服、排队时间长、转人工客服失败、人工客服不解决问题等。
今年3月,有媒体对互联网企业30款APP的人工客服进行了实测,结果发现未接通人工客服的APP占比高达40%。而在接通的18款APP中,没有一款APP能在30秒内接通人工客服,1分钟以内接通的占比为6%,1至2分钟的占比为50%,2至4分钟的占比为33%,超过4分钟的占比为11%。
有一些消费者为了找到人工客服,想出不少偏招、怪招。在社交平台上,甚至有不少“找人工客服”的攻略。
平台涉嫌“大数据杀熟”
除了人工客服难接通外,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平台还涉嫌“大数据杀熟”。
山东枣庄市民张女士的母亲前不久网购了一套大件家具,收货后发现商品存在质量问题,便与卖家协商退货退款,但对方迟迟未同意申请。于是,张女士建议母亲向购物APP的官方客服平台投诉。
“我母亲第一次找该平台人工客服时,回复速度很快,输入‘人工客服’后没几分钟就接通了。很快,客服发来了解决方案——帮助我母亲和商家协商退货退款,平台予以运费补贴。我们认为解决方案很合理,便同意了。”张女士说,没想到客服发来方案后却没了动静,考虑到母亲用手机打字不熟练,于是她便帮忙操作联系人工客服,可系统显示“处于高峰期,需要排队20分钟”。
为了赶快解决问题,张女士又用自己的账号联系平台人工客服,“当时想着既然这么多人都在排队,那我排两个队,说不定可以快点联系上人工客服”。她随意选择了自己近日下单的其他链接,没想到竟在一分钟内得到回应。
还有受访者向记者反映:有问题找不到人工客服,但如果咨询昂贵商品,人工客服立马就出现。“手机出了问题想咨询维修,联系人工客服需要排队,还要排80多分钟。给客服发了最贵的产品链接,立刻召唤出了人工客服。”
受访专家认为,上述情况或涉嫌“大数据杀熟”。
“消费者一旦触发对商家有利或不利的关键词,或者智能客服识别到消费者的特殊身份,便由智能客服转为人工客服。这实际上是‘大数据杀熟’或者‘算法歧视’在客服领域的延伸与运用。”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副教授赵忠奎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琦也认同这种说法:“若存在‘杀熟’、选择性处理的情况,显然不是技术不够所导致的,恰恰相反,是算法筛选技术成熟的结果。比如,通过算法对价格高昂的咨询单,对‘12315’等关键词设置了优先级,对退货、维权等咨询单作延后甚至排除处理。”
观点1
智能客服为啥不智能?
智能客服为啥不智能?人工客服又为啥这么难找?
业内专家分析,智能客服在很多情况下只是预设了场景和问题,以关键词触发的方式对消费者进行回答,其有限的技术设定并不能有效应对消费者复杂、多元、变化的具体问题。平台追逐利益最大化,过度依赖智能客服,甚至将人工客服采取招聘外包、人事外包、劳务派遣等形式,此类客服掌握的信息往往不够、权限也不高,而且可能存在关于投诉总数量或价款总额的指标要求,这会诱导客服优先处理较为简单或者所涉商品价格更高的投诉。
在王琦看来,消费者有权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偏好,自主选择商品和服务,任何人不得违背消费者的真实意思强行推销。有退货等需求时无法实现,实际上侵犯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是一种变相的强制消费。
“人工客服贯穿于商品购买前中后全过程,属于商品或者服务质量保障的组成部分,若存在区别对待的行为,侵害了消费者公平交易权。”王琦说。
观点2
商家是否有义务
提供人工客服渠道?
赵忠奎认为,无论是从消费者具有自主选择服务权利的角度,还是从商务经营者负有建立便捷、有效的投诉、举报机制义务的角度,所有商家都应当向消费者提供人工客服渠道。
在他看来,一些大型网络交易平台动辄有数百万、上千万用户,而且这些大型平台与消费者之间不存在直接交易关系的情况更加突出,更易带来权责界定的模糊性,从而导致更为广泛、严峻的消费者保护难题。因此,这些大型平台更有必要设置快速人工客服通道。
“便捷性和有效性,是法律对电子商务经营者建立的投诉、举报机制所作的明确要求。当智能客服‘失效’时,人工客服起兜底作用。”赵忠奎说。
建议
落实平台负责制
明确人工客服量
赵忠奎建议,进一步完善与落实平台负责制。消费者因联系不上人工客服而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平台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为保障消费者自主选择客服方式的权利,有必要通过立法修订的方式,明确商家设置智能客服的,应当同时设置人工客服,且明确人工客服的接入方式,简化人工客服的接入程序。
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陆续制定发布《关于开展信息通信服务感知提升行动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提升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能力的通知》《关于印发〈促进数字技术适老化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等政策文件,推动互联网企业建立客服热线,在网站、APP等显著位置公示客服热线电话号码,简化人工服务转接程序,为老年人提供“人工直连”电话服务。鼓励客服热线月均响应时限最长为30秒,人工服务应答率超过85%。
王琦认为,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电商平台人工客服的监管,出台相关行政法规,要求平台公开服务标准、明确平台提供人工客服的标准和要求,比如客服数量、接通人工客服的步骤要求或时间要求。可以对平台的“消费者人工服务满意度”进行定期抽查,若违背上述法规或抽查结果不达标,则对平台负责人进行约谈或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