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郭思琪 周婉怡/文 毛朝青/图
福州连江,全县海域面积3112平方公里,这片曾经被视为劣势的山海,如今绽放出前所未有的独特魅力。
“乾动1号”和“福鲍1号”等海上粮仓,借助智能化、机械化的科技设备,弥补了耕地不足带来的粮食空缺,保护了常年受到风浪威胁的传统渔民,绘制出一幅“养得多”“养得好”的蔚蓝海上养殖画卷。
“乾动1号”:一部手机、三四人,可养上百吨大黄鱼
5月15日下午,记者驱车到达连江定海村。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乘坐渔船从码头出发,行驶大约15分钟,一个钢铁“城堡”就呈现在眼前,这便是“乾动1号”。它是全球首台转网带提升装置的深远海养殖平台,由福建乾动海上粮仓科技有限公司与上海振华重工共同研发。
“清理渔网可是一个力气活,和传统渔民相比,我可轻松多了,实现了人们常说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60岁的渔民老朱笑着告诉记者,该平台具有360度自动转动晒网的功能,他现在只需每隔两天点击按钮,让渔网转动120°,便能让海蛎、海草等附着物经过太阳暴晒后自然脱落。
过去,一场鱼病,一场台风,就可以让辛苦劳作的渔民们颗粒无收,而“乾动1号”是大黄鱼坚实的堡垒。乾动公司装备部总监林伟介绍,这座长达67.6米、宽达33.9米的“宫殿”由结构浮体、养殖网箱、旋转机构、提升机构四大部分组成,具有抗17级台风优势,同时搭载了各类智能养殖系统及检测系统等现代化渔业生产设备,比如隐藏的水下“侦探”,可以收集水的温度、酸碱度、盐度等水质参数,通过无线网络传送到养殖户的指尖。同时,“乾动1号”的位置小鱼小虾数量多,在大黄鱼生长的过程中,减少人为投放饵料,驱使鱼儿在网箱中捕猎觅食,令其肉质更为紧实鲜美。
“目前,乾动系列有‘乾动1号’和‘乾动2号’两个平台,养殖水体大于2万立方米,年产大黄鱼200吨以上,存活率达到95%以上。”林伟介绍。
以前,传统网箱仅为4000立方米大小,日常需要七八个渔民进行饲喂、值守、清洁、修补网衣、捕捞等工作,大黄鱼产量平均在8万斤左右,在不发生鱼病的情况下,存活率约为80%。如今,“乾动1号”有2万立方米,日常工作也仅需要4人管理,就能养出200多吨大黄鱼。
“这可是从前不敢做的梦,一部手机、三四人,就能养出上百吨的大黄鱼。”林伟说,从养得多到养得好,再到让人吃得放心,不仅实现了高效养殖,更确保了每一尾大黄鱼的品质卓越,让健康美味轻松抵达千家万户的餐桌。
“福鲍1号”:智能养殖平台,让鲍鱼走向百姓餐桌
在与“乾动1号”所在海域直线距离数公里的苔菉镇东洛岛海域内,坐落着一座国内最大深远海鲍鱼养殖平台——“福鲍1号”。
一名船员按下升降梯按钮,一个鲍鱼养殖箱便从8米深的海水中缓缓升起,打开方形的箱门,船员们将拳头大的鲍鱼拿在手中细细查看。“等到长到半斤重,即‘两头鲍’,就可以售出。”船员说。
“福鲍1号”平台负责人吴永寿介绍,“福鲍1号”长37.3米、宽33.3米,总面积达1228.4平方米,钢结构组成,重约1000吨,可抵御12级以上台风侵袭,适用于水深17米以上,布置鲍鱼养殖箱15000多个,年产能高达40吨,于2019年投入使用。
渔民出身的吴永寿告诉记者,他曾目睹在鱼排上作业的渔民被风浪卷走,渔民的一切瞬间化为乌有的惨剧,因此,长大后的他,决心改变这一切,直到方寸大小的渔排连成片了,“福鲍1号”也顺利投入使用。
“曾经,渔民们每天都要提起100多斤的鲍鱼养殖笼子清理,投入新海带给鲍鱼喂食,年轻人不想干,年长者干不动。如今,公司有300多名养殖员工,‘福鲍1号’养殖模式能脱离传统鲍鱼养殖行业中又脏又累的模式。”吴永寿说。
在“福鲍1号”,还采取了极具特色的“南北对调”鲍鱼养殖模式。“夏天把鲍鱼放到山东寄养,一开始用汽车运输,2015年建造了两艘全国最大的鲍鱼运输船,冬天再把鲍鱼运回连江养殖,‘南北对调’的养殖模式还能让南方养殖海区腾空养海,这是双赢的模式。”吴永寿说。
此外,吴永寿与中国海洋大学麦康森院士团队合作研发海藻类配合标准饲料,设立了一个标准饲料加工厂,为未来实现鲍鱼养殖平台自动化、智能化打下坚实基础。据了解,该生产线每小时可以生产4吨标准规格的鲍鱼饲料。同时,考虑到年轻人不会处理新鲜鲍鱼,“福鲍1号”还衍生出鲍鱼“预制菜”。未来,“福鲍1号”还会持续与国家技术团队合作,完成机械化、智能化、自动化转型,让鲍鱼变得更加“接地气”,从大酒楼的酒桌走向万千寻常百姓的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