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6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哪来的“尾货孤品”?

起球生虫、发霉破洞……记者走进“尾货孤品”服装直播间,现场发现你买的“孤品”可能是二手旧货

N央视新闻

花几元到几十元,就能在直播间买到价格低廉、款式好看、仅有一件的“尾货孤品”服装,你会心动吗?想想看,如果花很少的钱就可以在直播间淘来一件心仪的“尾货”服装,而且还是仅有一件的“孤品”,别人“手慢无”,您抢到手后穿出去不撞衫、不重样儿,这听着是不是有点诱人?

最近,很多人购买了所谓的“尾货孤品”服装,到手后却发现有的污渍明显、有的气味难闻、有的褶皱起球,甚至兜里还有零钱、耳钉、瓜子壳等杂物。这是怎么回事?这些衣服到底是什么来路?央视总台记者进行实地探查。

消费者:

说好的“尾货孤品” 裤兜里发现肛泰栓

前段时间,辽宁的刘女士在某平台直播间购买了一条号称是“尾货孤品”的连衣裙和一条裤子,收到货却发现,衣服不仅破旧,兜里还装着东西。“连衣裙都是破洞,裤子裤角有烟头的烫痕,兜里还有肛泰栓。我当时就很生气,跟客服沟通后对方承认肛泰栓是他们的,但是衣服不能退。”刘女士说道。

在刘女士购物的直播间,记者发现里面卖着各种“尾单货”。类似这样的直播间还有非常多,他们号称自己是“尾货孤品”“源头工厂”“品牌清仓”“商场撤柜”“样衣版衣”等,售卖的大多数衣服每款仅有一件,价格一般在几元到几十元不等。

这些“好看、便宜还稀缺”的衣物吸引了不少消费者下单,然而收到货后,却都傻眼了。有人发现买到的毛衣起球、有霉味,有人买到的衣服破了洞、口袋里面有卫生纸,还有的衣服蹭上了粉底甚至粘着毛发。

黑猫投诉运营经理孙晓明表示,在他们平台上,消费者投诉从(各平台)直播间买到了所谓的尾单孤品、大牌剪标、尾货样衣的投诉有接近400单,各种让人匪夷所思的情况发生。

调查:

从旧衣回收厂进货 “精品货”变“尾货孤品”

为了揭开这些“尾货孤品”的真面目,记者来到了华南某地的一个全国有名的服装尾货批发集散地,对价格较低的几个目标市场进行了调查,发现到处都打着“供直播间”的广告。

那么,供给“尾货孤品”类直播间的货,又在哪里呢?几经辗转,记者来到了一个叫“后山”的地方,看到很多衣服都在地上,现场环境脏乱差。

在尾货市场,按堆儿数件批发的衣服就是仅有一件的“杂款”,也就是专门供给“尾货孤品”类直播间的货。商家通常先把一大袋子“杂款”衣服,经过挑拣后再把品相好的摆出来售卖,但即使这样挑拣后,记者在一些摊位依然发现,这些衣服有的有油渍、锈迹、污渍,甚至是破洞等各种非常明显且肉眼可见的使用痕迹。而在同商家沟通时,一旦提及“旧的”“二手”等相关字眼,商家既警觉又忌讳。

为了进一步判断确认这些衣服是否有过使用痕迹,记者邀请了一位纺织学专家,在这些尾货市场进行了调研,结果发现还真有不少。

太原理工大学纺织系主任副教授、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废纺专业委员会专家史晟介绍,对于针织物来讲,衣服的弹性可以作为一个判断的指标。纤维用过之后都会拉伸,不会恢复到原来新的样子,使用痕迹非常明显。

那么,这些在尾货市场流通的、有使用痕迹的衣服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记者决定带着在尾货市场买到的这些所谓的“新衣服”,到当地一家规模较大的旧衣回收厂进行调查,老板当场判定为旧衣服。

据了解,这家回收厂的旧衣服是通过他们在全国各地的代理商回收上来的,而各地的代理商则是通过上门回收、回收箱回收等各种方式将旧衣服汇集起来,再卖到这家旧衣回收厂。

在回收厂,负责人带着记者来到了精品货的分拣车间,工人正在将回收上来的旧衣服,根据品相好坏先分拣出A货和B货,再从A货里挑拣出所谓的精品货。那么,这些挑选出来的所谓精品货都卖给谁呢?

旧衣回收厂负责人表示,好一点的精品,有很多直播间都从我们这里拿,自己挂上吊牌,然后说是孤品,一样一件,没码的。

记者调查发现,在全国旧衣回收分拣的圈子里,他们把挑出来的所谓“精品货”供给“尾货孤品”类直播间,而这些旧衣服里的所谓精品货,又有了更隐蔽的新名称“精品单件”,而且在各地都是供不应求。

然而,就是这些从旧衣回收厂出售的二手衣,在直播间摇身一变就成了商家口中所谓的“尾货孤品”。但是,消费者对此却完全不知情。

在旧衣回收厂的分拣车间,记者当场就碰到了好几拨前来进货的“尾货孤品”类直播间运营人员。他们都表示,不会在直播间告诉消费者购买的是二手衣服。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刘刚表示,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是诚信经济,诚信就是不隐瞒、不欺骗、信守承诺,诚信需要以法治为前提,只有加大违法惩处力度,才能让那些心存侥幸的商家望而却步。

追踪:

未清洗消毒出售 直播间内“照骗”以旧充新

为了进一步摸清情况,记者又来到了西南某地的另一家回收旧衣的公司,但厂房内外,大家都在刻意回避直播间有关信息,直到记者在一堆貌似“精品单件”的旧衣面前,采访才有了突破。记者得知,这家公司的直播间在外面的农田里,隐蔽难找。几番沟通之后,负责人同意带记者去直播间。

一进门,记者就看到现场有六七排衣架上都挂满了衣服,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就是她们从自己的旧衣回收车间那边挑过来的“精品单件”,然而记者看到,这些用床单包裹起来,随便堆在地上的旧衣服铺满灰尘、气味难闻,卫生环境脏乱差。更有甚者,在其他直播间,主播直播时当场发现了虫卵。

原来,这类直播间在售卖前,她们只用喷剂、熨斗、吊牌等做一些简单的打理,并不会做专门的清洗、消毒等卫生处理,令人担忧。“衣服熨烫一下,直播间背景灯一打,挂上吊牌就跟新的一样,直播画面里看不出来问题。”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据了解,这些“尾货孤品”类直播间投资小、利润大,尤其是回收分拣旧衣的公司自己开直播间更是一本万利。

专家:

以旧充新属欺诈行为 相关规定需尽快落地

对此,中国消费者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消费者保护法研究中心主任苏号朋表示,商家的这种行为是典型的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旧充新的欺诈行为,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是我国法律明文禁止的违法行为。对此,相关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管理,规范交易市场和电商平台的经营行为。

与此同时,这种把“二手旧衣”当作“尾货孤品”来卖的行为,也反映出了“二手旧衣”循环利用不规范的问题。为了节约资源,减污降碳,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在《关于加快推进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的实施意见》中,首次明确要有序推动旧衣物交易。

史晟也表示,目前,二手服装的界定、清洗和消毒、卫生防疫标准要求、交易等环节还没有相关标准,市场规则不明,行业混乱,真假难辨,因此相关标准需要尽快落地,更好助推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

尾货就是尾货,旧货就是旧货,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商家卖东西首先应该有基本的诚信,把旧衣当成新衣卖,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还涉嫌欺诈。尾货市场和电商平台都需要好好管一管。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