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下一版  
下一篇

菌草技术产出“致富菇”

在南平顺昌县,菌草科技小院的入驻专家,帮助当地菇农种出“致富菇”,推动当地食用菌产业迭代升级

吴师傅在田里采摘竹荪(采访对象供图)

N海都记者 周婉怡 实习生 吴诗榕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每一寸土地、每一片水域都蕴藏着丰富的物产资源……多年来,福建的一批教授与学子走出校园,将实验室搬到山川田野,在田埂与村落间寻找学问的新生命。

在南平市顺昌县科技小院,以林占熺教授为首的顺昌县菌草科技小院入驻专家帮助顺昌县积极探索菌草“以草代木”“以草代粮”“以草代饲”,建立起了菌草综合利用技术与产业发展体系,推动顺昌食用菌产业迭代升级。

“菌草”种竹荪,每亩多收上万元

凌晨5点,天边刚刚泛起鱼肚白,顺昌县洋口镇石溪村村民吴师傅已经悄然起身带着背篓出发。在以“菌草”为培养基的土壤中,竹荪正静静地生长。“天蒙蒙亮就开始采摘,到上午10点左右结束。”吴师傅告诉记者,“竹荪如果不及时采摘,就会凋谢,失去它的价值。”

今年是吴师傅种植竹荪的第二个年头。“过去,竹荪亩产量只有150斤(干品),每斤能卖200元(回收价格)。现在每亩能产220斤,且品质也提升了,每亩地比以前还能增加14000元的收入,这在以前,我们根本不敢想象啊!”吴师傅的脸上洋溢着喜悦。

这一变化,得益于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菌草技术。该中心胡应平老师介绍,在顺昌,食用菌的种植模式分为室内和室外两种,室内种植的模式,通过精确控制环境条件,可以缩短食用菌的生长周期,提高产量,以种植平菇为主;而在山林中的种植区,可培养灵芝、竹荪等。

胡应平老师说,该中心的菌草技术由林占熺教授开创,经过团队几十年的不断研发、创新,现已经拓展成为一种综合性技术,不仅在国际上首创、领先或先进的项目达19项,而且成功选育出49种菌草,能栽培多达58种食药用菌。自1994年起,菌草技术作为中国的对外援助项目,已传播至106个国家和地区,不仅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重要力量。

我省农业主导县,力争5年内科技小院全覆盖

福建从2019年开始建设科技小院,已经连续有6批共66家批准建设(2024年新获批13家),其中福建农林大学参加建设的有60家,分布全省9个设区市51个县(区),覆盖福建省十大优势特色产业,涉及农学、蔬菜、食用菌等9个学科14个专业,到小院开展实践锻炼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累计3200多人。

针对科技小院建设和发展的未来,福建农林大学社会服务处胡庆银老师介绍,将出台管理办法,将“1+N”个入驻团队创新模式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依托一个小院,入驻“1+N”个团队,带动一个产业,辐射农村一大片,实现农业科技与农村、科技人员与农民零距离对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福建省农业主导县科技小院全覆盖。目前,全省科技小院已覆盖42个县(区),占农业主导县的54.5%,力争5年内完成全覆盖;将科技小院建成学校专业硕博士培养基地等。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