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5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月薪4万元,甚至上不封顶,一天工作4小时左右,不用坐班打卡……

“儿童成长陪伴师”真有那么诱人?

如果有一份工作,月薪4万元,甚至上不封顶,一天仅需工作4小时左右,不用坐班打卡,也没有KPI,包吃包住,豪车相伴,偶尔还可以出国旅游,出入高档场所,乍听上去,你是否觉得非常诱人?

这样的职业便是近来被热议的“儿童成长陪伴师”。它以新奇、小众、高薪等话题被广泛讨论,主打一个“陪伴”——陪孩子学习、运动、玩耍,在陪伴中观察孩子的习惯并引导调整。但目前人社部尚未对这个职业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和分类。

在社交平台上,不断地涌现出大量的“儿童成长陪伴师”的招聘笔记。这样的笔记吸引了包括海内外名校毕业生在内的众多求职者的目光。但这听起来神仙一般的工作真的存在吗?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讲述

收入上不封顶太夸张了

业内人士称,根据地区和家庭等情况不同,儿童成长陪伴师月薪在5000元至四五万元不等,部分甚至能达到10万元一个月。

下午三点,王丹丹和司机一起开车去上海某国际学校接雇主家的双胞胎孩子回家,在车上王丹丹就开始给孩子进行“知识面的拓展”。

王丹丹的工作被称为“儿童成长陪伴师”,工作时间是周一到周六每天下午三点到晚上七点半,这份工作让她在上海月入四万,如果算时薪则更为可观。

进行“知识面拓展”是她的工作内容之一。“比如传统文化方面,我会给孩子做四大发明的知识拓展,也会一起去尝试做小手工类,让他们感受传统文化。”王丹丹说。

“网上说工作收入上不封顶太夸张了。”来自上海的辛辛(化名),是一位月薪4万的“儿童成长陪伴师”。在这之前,她曾是一名有着十多年工作经验的“教培人”。截至目前,她只服务过一个家庭。

而位于重庆地区的宋思雨告诉记者,她的工作时间是周一到周五17点半到20点半,主要陪伴小朋友做幼小衔接的功课,辅导他拼音和算术,还要带他做像踢球这样的大动作户外活动,有时会根据家长需求带小朋友去击剑、游泳、羽毛球培训班。宋思雨每月收入在5000~6000元。

“新一线城市和一线城市还是有区别的,在重庆其实很多家长对儿童成长陪伴师还有误解,把我们等同于育儿嫂和家教,或者以为需要接送到陪伴师家里,其实我们是上门服务的。”宋思雨说,他们的薪资也与服务模式和陪伴师个人能力有关。在重庆的住家陪伴师薪资在8000~18000元不等,住家陪伴师一般是单休。高薪资的陪伴师,家长往往要求会开车、英语口语好这些技能,但做饭、整理收纳这些就不在工作范围内了。

不过,也有人表示“佣人”的活儿他们也得干。“00后”海归苗苗不久前才选择加入这个行业。在她看来,这份工作更像是去做佣人。她表示,除了辅导功课之外,自己还要负责儿童的起居工作。

体验

告知不缴社保,起薪随意翻倍

成为一名“儿童成长陪伴师”难吗?记者首先以应聘者的身份体验了一下求职过程。

记者在社交平台随机检索相关内容,与一家名为“红杉互惠家政”的机构在后台取得了联系,随后,该机构让记者添加微信,表示可以详细沟通求职意向。

在和该机构工作人员微信聊天过程中,其主动透露“不缴纳社保,工作地点是家庭,家庭没有营业执照很正常,也不用纳税,薪资就是纯到手的薪资”。

当记者问到薪资的具体数额时,该工作人员起先表示起薪只有8000元,而面对记者质疑网上显示的“高学历可以月入上万”“上不封顶”等词是否为噱头时,工作人员立马改口,称起薪可以给到16000元左右,直接翻倍。

记者调查发现,这些机构基本上都是在社交平台发一些谨防上当受骗的笔记来引流,想要挖掘“儿童成长陪伴师”求职者的甚至比家长都多。

除此之外,“中介抽成”在这个行业里也很常见。此外,记者在面试时发现多家机构要求求职者提供英文自我介绍视频,一家机构更是直言这行学历只是一方面,重要的还是看英语口语以及经验。

焦点

是否在打擦边球,其实是家庭教师?

面对这样一份需要长时间和孩子打交道的教育工作,也有不少网友产生疑问,它是否在打擦边球,其实做的是学科教育?“儿童成长陪伴师”和“家庭教师”又有什么区别?

对此,辛辛告诉记者,在她的工作内容里,其实并不会参与到孩子的作业辅导,她更多想要传授的是一些教育方法,“我觉得‘儿童成长陪伴师’更多是从根上去解决教育问题,用正面的语言去影响孩子”。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儿童成长陪伴师目前并未列入人社部的相关职业目录,因此并非一个官方认定的职业。该名称可能由某些企业或个人自行使用,以满足家长对于儿童成长陪伴的需求。由于缺乏官方规范,市场上可能存在鱼龙混杂的情况,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家长在选择此类服务时需谨慎,避免上当受骗。

他建议,服务提供者应确保自己提供的服务对儿童成长具有积极影响,避免造成负面效果。对于未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建议不要轻易以“儿童成长服务”的名义提供服务。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指出,有些机构把学科培训老师包装成为“儿童成长陪伴师”,实际上是在打擦边球,对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进行学科培训是现在教育部门明确反对的行为。

中国著名出国考试培训专家、教学管理专家黄卓明则告诉记者,“儿童成长陪伴师”虽然是新生事物,但不能打着“儿童成长陪伴师”的幌子做学科教育,这是不能逾越的底线。

观点

儿童成长陪伴师没那么好当

作为一种新职业,“儿童成长陪伴师”性质不清晰、边界模糊,对从业者的能力、职责要求存在较大浮动空间。一方面,在“高薪”的吸引下,求职者源源不断地想要加入;另一方面,雇主家庭对陪伴师预期和要求也各不相同,人岗匹配难度较高。

如果不能深刻认识儿童成长规律,对陪伴师所要扮演的角色缺乏准确定位,只是玩弄概念、“新瓶装旧酒”,那么就容易引发各类纠纷,甚至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目前,“儿童成长陪伴师”通常直接受雇于有需要的家庭,缺乏中间机构的制约和保障。对于广大正在求职的年轻人来说,不要偏信社交媒体“钱多事少”的渲染,在尝试“儿童成长陪伴师”这个新兴职业时,应充分评估自己的从业资质和抗压能力。不管是把它当成一门长久的事业,还是作为短期的过渡性职业,都要充分了解雇主需求,做出负责任的选择。

而从监管侧出发,有必要加强对“儿童成长陪伴师”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中介机构是否提供真实的信息撮合服务,是否收取不合理的中介服务费、培训费,后续能否积极协调解决可能产生的纠纷,都应当得到进一步规范。

不管怎样,“儿童成长陪伴师”面向的是儿童、服务的是家庭,关系到下一代的未来,决不能放任其“野蛮生长”。陪伴儿童成长,并非用于炒作教育焦虑的概念,而是对未成年人至关重要的过程。家长也要学会深度参与孩子成长,努力做好“孩子身边的陪伴人”。

(综合工人日报、新晚报、每日经济新闻、中新经纬等)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