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政经事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文物捕手”是怎样炼成的

记者探秘文物普查员需掌握哪些“武艺”

普查员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操

普查员接受专业老师的指导

N海都记者 吴雪薇 马俊杰

实习生 周雨婷 文/图

5月29日,福州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培训班在仓山区阳岐村开展普查实地现场教学。各县(市)区、高新区专职文物干部以及街道、乡镇的宣传委员等200多人分为5组,在来自省考古研究院、省文保中心与市考古队的5名专家带领下,在严复故居、严复墓与午桥三个地点进行现场学习。海都记者前往探访,了解文物普查员们要掌握哪几般“武艺”。

繁杂“打码登记”

69项数据勾勒文物现状

“你在桥头这里拍一张照片,拍到这个桥墩;再分别在这里拍……至少要拍到这样三张照片,才能形成一个闭环……”下午3点,在午桥参加现场教学的文物普查员们聚集在桥头,认真听着指导老师对文物数据采集的现场演示。

“采集软件内涉及很多内容,你需要将其一一落实到文物现场,通过这些数据来勾勒这处文物的现状。这也是考核文物普查员们现场核查的‘到达率’。”市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文物普查不能照搬资料,糊弄了事,对普查员必须“到达现场”提出了要求,普查员必须了解文物目前的状况是什么,并使用安装在手机内的采集软件拍摄多张照片来证明。拍摄的照片会显示时间,且普查员要打码经纬度,以证明确实已经抵达。

“打码”的内容不仅于此,除了经纬度,更多现场状况也要通过采集软件“打码”登记,以与16年前的“三普”数据进行比对复查,登记范围,查找错漏,或了解这些不可移动文物历经16年风雨,有何变化甚至毁损,要完成的标准登记内容达69项,“如上下杭的不少文物点,‘三普’认定时很多还是普通民居,现在改造完变成纪念馆、博物馆或各类商业业态,这些变化状况都要通过这些细项一一记录。”负责人说。

超多“家庭作业”

梳理文物信息历史沿革

基于现场“打卡”搜集的资料,普查员还要回去写不少“家庭作业”,结合现场走访与近年相关研究成果,梳理文物信息与历史沿革等案头工作。

以午桥为例,对于这座始建于宋元祐四年(1089年)的悬臂多跨平梁桥,普查员要在数据采集软件中以不少于300字的“小作文”记录其年代、长宽数据,属于石梁桥还是木桥、目前的基本支撑结构及相关构件状况、桥墩形式等极为详尽的信息。

对于此前没有登记的新发现文物,未必有着文物考古相关专业背景的普查员如何保证其采集准确与权威性呢?本次“四普”培训中学习的文物基础知识与认定相关标准便发挥了作用,普查员凭此在现场进行信息采集登记,专业论证则交由文物部门组织的“专家队”进行。

以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的初步断代为例,文物普查员不需抬着仪器来对文物进行专业断代,只需根据文物形制等信息,并走访附近地方居民耆老进行交叉验证,估计现存文物的大致年代即可。专家们后续也会抽查普查员登记信息进行现场复核,以保证文物信息的准确与专业性。

简而言之,文物普查员只负责信息采集的第一环,而新发现文物的论证与认定,则是后续专家组与文物部门的任务。

最大“实践课堂”

文保专家现场审核指导

即便如此,专业认定标准的学习与现场信息采集的琐碎,对文物普查员依旧是很大的考验。有普查员谈及,即使在培训课程中非常努力地听课学习,进入现场实操后,琐碎的知识点依旧会让他无从下手;也有来自乡镇的普查员担心,其辖区地处偏乡,文物点散布范围大,位置偏僻,光是走访抵达就十分耗时费力。

对此,现场指导专家,福建省文物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刘学奎表示,“四普”的培训学习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此前省文物局已经组织过省级的培训,之后福州市级在此次继续开展大规模培训,这些普查骨干回到自己的各县市、街道社区与乡镇,还会向基层普查员持续普及,在这些工作过程中,文物知识点会被大家不断温习掌握,直至熟悉。而在普查实践过程中,采集系统自带有复核功能,按照既有数据模板确保提交数据到位;县、市、省也会建立完备的分级审核机制,如有必要,各级文保专家也会进行现场审核与指导。

“‘四普’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在田野调查与工作实践中,培养锻造一支高素质的文物普查队伍。”市文物局与文保专家均表示。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