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林雅璇 林宝珍 实习生 王琳 陈诗雨 文/图
每年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根据《福州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公共场所分为禁止吸烟场所和限制吸烟场所两类,规定限制吸烟场所应当设置专门的吸烟点。《条例》规定了12类场所全面禁烟,包括医疗卫生机构、中小学等的室内场所,商场、超市等室内营业场所,客运公共汽车、出租汽车、客渡轮等公共交通工具内,机关、团体、事业单位的室内公共办公场所,文物保护单位、景点、公园的室内场所等。
目前福州公共场所的禁烟状况如何呢?记者实地走访部分医院、公园等地发现,不少市民依然未配合控烟规定,禁烟公共场所普遍存在吸烟、乱丢烟头现象。
走访
医院禁烟楼道成吸烟“重灾区”
5月29日上午,记者探访了位于闽侯县的一家三甲医院。一进入门诊综合楼大厅,醒目的海报即提醒“无烟医院,禁止吸烟”。墙壁上也随处可见禁烟标识,还有标识指出“吸烟请至一楼吸烟区”。
尽管整栋大楼实施了严格的禁烟政策,但是在垃圾桶中仍然有大量堆积的烟头。一位清洁工手中的畚斗装着满满的烟头,而他的手臂上醒目地贴着“禁烟”标语。据介绍,这是每位清洁工都需佩戴的,但还是拦不住吸烟的人。他告诉记者:“一般都是家属抽烟,医院还专门派了三个人负责清理烟头,在一楼走廊和病房楼道吸烟的人特别多,而在室内大厅、病房诊室等地几乎没看到有人吸烟。”
随后记者来到了外科楼病房的楼道,从2楼至5楼,每层均有人员在吸烟。而旁边就有“禁止吸烟”的醒目标识,并明确指示一楼有吸烟区。当记者询问一位在5楼吸烟的男士为何不前往指定区域时,他回答道:“看到大家都在这儿抽,我也就跟着抽了。”
而在旗山湖公园,记者刚走进正门,便看到两侧道路上悬挂着“烟头不落地,榕城更美丽”的标识牌,步行道上每隔一小段距离就设有垃圾桶,且垃圾桶上都设有熄烟盒。此外,密集草坪区上也都立着警示牌,写着“粒火能烧万重山,请勿乱丢烟头”等标语。
“公园并没有明令禁止吸烟,但是倡导前来散步、游玩的市民非必要不吸烟,如果吸烟了也要把烟头熄灭丢入垃圾桶。”据工作人员介绍,公园管理处每日会组织人力在公园内对烟头进行集中搜集处理,并对来往行人的吸烟行为和乱丢烟头的不文明行为进行阻止劝导。园区内的保洁人员称,尽管公园管理处采取了多种措施宣传禁烟,但乱扔烟头的现象仍很多。“我们有时候刚清理完石凳休息区地面的烟头,转头再回来的工夫就又有人丢烟头。”
交通枢纽也是吸烟“重灾区”。福州火车站售票厅前张贴着“禁止吸烟”的标识,然而售票厅前的公示栏角落里,仍藏着空烟盒和烟头。记者注意到,尽管火车站南广场每隔几米就设置了熄烟盒,但烟头遍地,尤其是在安检口前方区域,散落着几十个烟头。
29日下午,记者在福州汽车北站售票厅大门处看到,有四五位候车乘客正在“吞云吐雾”,工作人员表示乘客不能在站内吸烟,在门口吸烟结束后方能进站。其中一位乘客抽完烟后直接将烟头丢到地面,而她身后的垃圾桶就设有烟灰盘。一走进候车厅卫生间,就能闻到浓重的烟味。卫生间垃圾桶中的多个烟头与墙上的禁烟标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医生
“吸烟成瘾”是一种慢性疾病
烟草危害是当今世界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将烟草依赖列为一种慢性成瘾性疾病。在我国目前吸烟人数超过3亿,有7.4亿非吸烟人群遭受二手烟危害。每年有100多万人死于吸烟相关疾病,约10万人死于二手烟暴露导致的相关疾病。
当前,电子烟在全球越来越流行,尤其是在年轻人中,很多人认为电子烟比传统烟草危害更小,甚至可以帮助戒烟。对此,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副所长陈锦辉主任医师表示:“这个认知是错误的!”因为电子烟中也含有成瘾物质尼古丁,尼古丁对青少年的危害更大,它会影响大脑发育和功能,导致学习障碍、焦虑等。另外,电子烟加热后释放的气溶胶中含有颗粒物质(包括细颗粒和超细颗粒)、丙二醇、某些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某些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未成年人呼吸系统尚未发育成形,吸入此类雾化物会对肺部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很多人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为何仍有不少人(包括年轻群体),加入“吸烟大军”呢?省立医院戒烟专科卢锋峰副主任医师认为,其中一个原因是“吸烟成瘾”不是行为习惯,而是一种慢性疾病。卢锋峰医生见过太多因为长期吸烟,导致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身心遭受病痛折磨,比如慢阻肺、肺炎、肺纤维化等,甚至最后因为肿瘤而威胁生命安全。因此,他强烈呼吁:从自身做起,远离烟草、拒绝烟草,不吸烟、主动戒烟,养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卢锋峰建议,戒烟者应尽快扔掉吸烟用具,诸如打火机、烟灰缸,改变与吸烟有关的习惯以减少“条件反射”,在家中及工作中打造一个干净清新的无烟环境。经常运动会提高情绪,冲淡烟瘾,体育运动会使紧张不安的情绪镇静下来,并且会消耗热量帮助控制体重。必要时可以寻求医生的帮助,科学使用戒烟药物,解决烟草依赖生理方面的问题,减轻戒烟时的戒断症状,提高戒烟成功率,但药物使用时需要谨遵医嘱,避免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