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来临之际,不少考生会感到压力倍增与情绪紧张,有些人能把这种情绪转化成动力,也有一些人则过于紧张,会出现一些焦虑的反应,比如出现失眠、出汗、心慌等症状。考前该如何做好心理调适?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科医生来科普。
看见“情绪”:正确看待压力 合理制定目标
其实,考前情绪的变化并不全然是一件坏事。适度的情绪变化,能够相应提高大脑功能水平,有助于保持大脑的兴奋状态,更好地利用压力产生动力,为考试带来积极效应,但是过度的情绪变化会对考生自身带来心理及躯体上的不适。
在我们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自身情绪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积极暗示能强化自己的信心,消除负面情绪;消极暗示则会降低人的信心,徒增烦恼。考生在考前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积极暗示,相信自己能够沉着应对,积极面对考试。
同时,考生应当客观评估自身应试能力,合理规划心理预期值,设置具体的、可行性强的目标,以期获得更好的应试结果。
劳逸结合 走得快比走得远更重要
不少考生都遇到过这样的困扰:越临近考试,越觉得“这知识怎么就不进脑子呀”,越学习越发觉自己记不住。
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在《休息的原则》里,提到过过度学习工作并无益于效率的提高。基于此,每学习45~60分钟,休息10~15分钟,放松身心,更能够提高学习效率。
在考前,考生们不能“挑灯夜战”“废寝忘食”,应当维持原先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一是维护运用知识点的熟练度,避免相关知识点的遗忘,以便在应激状态下,快速调动相应知识点,完成应试过程;二是规律作息,保证充足而优质的睡眠,这不仅能增强思维联想、逻辑速度、记忆、集中注意力的心理能力,而且能提高大脑对应试等应激性生活事件的调节能力。
压力山大?
两种方法缓解考前焦虑
有些考生在考前因为过于紧张,会出现健忘、难以集中注意力的情况,甚至出现头疼、肠胃不适的反应。此时此刻与其“死磕”到底,不如放下书本、释放情绪。
倾诉、书写、哭泣等都是释放情绪的有效途径。考生还可以通过深呼吸、模拟蝴蝶扇翅等优化自己的情绪。这里为大家推荐两种考前缓解情绪焦虑的方法——
冥想。坐在一个舒适的位置,保持背部挺直,闭上眼睛,专注于自己的呼吸;如果发现自己分心了,轻轻地把注意力带回到呼吸上。每天花10~15分钟进行冥想,有助于减轻压力,提升专注力。
注意力转移法。比如闭上双眼,尽量想象能够让自己放松的场景,如山水、景物等,缓解紧张心理。这是心理学上常见的情感情绪的辅导方法。注意力转移的幅度越大,负性情绪转移的可能性也就越高。
除了以上方法,考生们还可以多与家人、朋友沟通,以帮助缓解考前的紧张情绪。分享自己的感受,不仅可以得到情感上充足的支持及陪伴,感受到被关心、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还可能获得有用的建议和鼓励。考生还可以考虑与同学组成学习小组,互相鼓励、分享资源和经验,共同度过备考的压力时刻。
备考是一段充满挑战和压力的旅程,但也是成长和展示自我的机会。祝愿每个考生都能以最佳状态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本文由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科龙琴、庄子森、孙江男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