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政经事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氛围组”上线 端午玩出新花样

艾草花束、手作香丸等带有端午元素的特色商品,成为市场新宠;老福州有哪些独特节俗,民俗专家钩沉

手作香丸

艾草花束

N海都记者 林涓 蔡凯 文/图

那些逐渐“消失”的福州端午习俗,你知道吗?

随着端午佳节的临近,福州的大街小巷都弥漫着浓厚的节日氛围。今年,带有端午元素的特色商品,成为市场上的新宠。艾草花束、手作香丸等独具匠心的产品,不仅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更以新颖的形式吸引了市民的关注和喜爱。

除了包粽子、挂艾叶这些传统习俗外,在福州还有许多带有“福州味”的独特节俗。

手作香丸、艾草花束

传统习俗玩出新花样

香包最早称容臭,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当时的香料是辟芷、秋兰。在民俗传统文化中香包可以避邪,端午节时多会配挂香包。近日,福州不少店铺推出了带有端午元素的香囊、香包、香丸等商品,受到不少市民的喜爱。

市民胡女士购入了一些制作香丸的材料打算自行制作。胡女士告诉记者,古时候,人们会把雄黄、艾草、菖蒲研成粉末,制成香囊或手串,利用它们散发出来的香气使夏天的虫菌不来侵扰,因此自己购买材料,想体验一下香丸的制作过程。

胡女士告诉记者,制作香丸首先需要选择自己想要的香料,一般来说以檀香、沉香、黏香为主,再根据成品需求的效果,例如想达到驱蚊之功效,可以加入艾草、薄荷、龙脑等。“制作香丸的过程需要制作者静心凝神,在这个过程中既能够培养自身的耐性,制作出来的成品不仅能够当作配饰佩戴在手上,在夏日也能够有驱虫的作用。而且在端午来临之际,可以把它们送给自己的亲人朋友,祝愿他们幸福安康。”

端午节时,不少人会将艾草挂于门上。不同于传统的艾草悬挂,商家将艾草与各种鲜花巧妙结合,制作成精美的花束,既保留了艾草驱邪避害的传统寓意,又增添了节日的喜庆色彩。

在鼓楼区的一家花艺工作室,店主刘女士正忙碌着整理刚刚完成的艾草花束。“我们今年特意引进了艾草花束这个概念,将传统的艾草与当下流行的花艺设计结合。”刘女士透露,尽管价格从几十元至两百元不等,但顾客们的热情超乎预期。“很多年轻人喜欢这种既有文化内涵又不失时尚感的节日装饰。”

市民小周仔细挑选着手中的艾草花束。“以前过端午,家里只是简单地挂些艾草,今年看到花店里的艾草花束,感觉既保留了传统习俗,又多了几分精致和美感。”小周表示,她计划将这份特别的礼物送给母亲,以表达对家人健康的美好祝愿。

古时端午贴“午时书”祈福

除了这些被“玩出新花样”的端午习俗外,福州还有什么端午习俗呢?

“食粽子、赛龙舟是全国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主旋律。咱‘闽都’的‘五日节’,其实不止五日,有的地方从4月底就忙开了。”福州民俗专家邱登辉介绍,有一首民间歌谣概括地唱出了“闽都”人早年过节的主要内容:“端午鼓当当,肚爿替春装;江中龙舟竞,香袋挂衣襟;家家忙裹粽,户户喜悬蒲;祛毒雄黄酒,避邪五色符;黄烟才放罢,又贴午时书。”“由此可见,‘闽都’传统端午节有不少活动,其中肚爿、香袋、午时书很值得一提。”

肚爿即肚兜,穿肚爿是汉族重要的穿着习俗之一,古人认为穿肚爿能保护人体胸腹这一重要部位。大人穿肚爿除保护胸腹外,还利用“肚爿袋”存放钱票,防止被偷;而小孩穿着肚爿,可保胸腹不受风寒。端午节前天气多变,时热时冷,不要急于收冬衣。福州百姓通常到端午节后,才换上夏装、铺凉席等,因此从端午节起,小孩就可以只穿肚兜满街跑。按传统习俗,肚爿是外公外婆送的,因此做外公外婆的人,在端午节前就备好肚爿送到女儿家。

午时书则是早年“闽都”端午节特有的一种文化活动,因春夏之交天气恶劣,疾病多发,因此古代福州人认为端午为“恶日”。“午时书”相当于春联,也是要达到与春联相似的祈福目的,所以福州百姓在端午节多了“写午时书”的节俗。“午时书”与春联有什么不同?春联有横批,“午时书”没有。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