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5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游客横渡溪流 “死亡V"夺命

浙江两名驴友在烂尾荒废的景区渡溪被冲走后遇难;专业人士指出,事发时现场同伴救援不专业,横渡绳索形成“死亡V”酿悲剧

两名游客被溪流冲走的瞬间

N央视网

央广网 新京报

中国探险协会公众号

6月2日,浙江台州市黄岩区屿头乡布袋坑村石人峡内,一男一女两名驴友在横渡溪流时被冲走失联。6月4日,浙江台州黄岩区应急管理局通报,两名失联驴友被找到,已无生命体征。

两名驴友在横渡溪流时被冲走的视频最初在网络流传时,不少户外救援的专业人士就指出,事发时现场同伴救援非常不专业,横渡溪水的绳索只有保护绳没有牵引绳,而且绳子垂直水面,最终形成了所谓的“死亡V”。处于“死亡V”中间的驴友,想要安全脱身的机会非常渺茫。专家表示,户外基本急救知识的匮乏,是导致这起悲剧发生的直接原因之一。

险情

两名驴友横渡溪流被冲走

6月3日,一段时长3分钟的俩驴友横渡溪流遇险视频在网络上传播,引发舆论关注。

视频显示,在一处峡谷溪流中,一男一女正在借助绳索横渡,两岸有人拽住绳子协助他们。但戴帽子女子突然失去重心,支撑不住被湍流冲倒,红衣男子上前救助不慎也被冲倒。水流中,两人紧抓绳索,僵持了一两分钟,两岸协助人员一直努力尝试将两人救起,未果。

此后绳索疑似断开,两人消失在水流中,视频中有人发出惊叫。多名视频发布者表示,此事于6月2日中午发生在浙江台州市黄岩区屿头乡石人峡。

石人峡是一个烂尾荒废的景区,从未正式建成开放。近日当地多次降雨,事发前几日还曾发布暴雨预警信号,直到6月2日10时20分才解除暴雨蓝色预警信号。

此次被水冲走的两名驴友来自浙江宁波,是自发到石人峡徒步游玩,一行有二三十人。

搜救

在瀑布下的水潭底找到遗体

事发后,现场人员在2日12时许报了警。

黄岩区应急管理局称在2日12时35分许了解到该情况,有人报了警,应急管理局接到情况后组织了两批救援人员前往搜救。

4日上午,台州市飞马救援队叶队长告诉记者,他们接到指令后,立即率领30多名队员携带相关设备赶到现场救援,3天来他们共出动救援力量100多人次。

到4日上午接近10时,救援队成功将两名驴友遗体打捞上来,遇难者家属也在现场。

记者了解到,在微信群“浙江省救援队队长群”里,联合飞马救援队一起参与现场救援的台州另一救援队队长介绍了当时打捞的情况:“事发处下面有瀑布,两人在瀑布下面溪流拐角处(水潭)水底。”

4日中午,黄岩区应急管理局发布通报称,2024年6月2日11时51分接到报警求助称,有两名驴友在黄岩区屿头乡石人峡野外溪流落水失联。接警后,黄岩区立即组织应急管理、公安、卫健、消防救援、属地政府及社会专业救援力量等全力开展搜救工作。

因搜救区域自然环境复杂、地势陡峭、水流湍急,给救援工作带来了较大困难。经全力搜救,两名失联驴友于6月4日10时许被搜救人员找到,经确认,已无生命体征。目前,善后相关工作正有序进行。

警示

“野生景点”不断造成伤亡

除了反思当事人以及同行者在户外探险之前有没有学习过相应的户外急救知识,事故发生地的性质,也引起了一些关注。有媒体记者查证,发现这处“石人峡景区徒步路线”,在多个社交平台和旅行App上被推荐,成为当地“网红”徒步打卡点。可实际上,当地人都知道,这是一个烂尾荒废的景区,从来没有正式建成开放。

这类“野生景区”发生人员伤亡事故,远非首例。2022年8月,四川彭州市“野生网红景点”龙漕沟因为突发山洪,带走了7条生命。2023年8月,四川雅安一处“网红”打卡点鱼鳞水坝突发洪水,7名游客遇难。可以说,“野生景点”不断地造成伤亡。

这些野景点之所以安全隐患很大,不外乎两个层面的原因。其一,因为没有人管理,对风险点也就缺乏相应提示和救援支持;其二,因为是“野生景点”,打出了“人间秘境”的名头,会吸引更多野外生存经验不够丰富的普通人或者新驴友,这些人一旦遇险,自救能力匮乏,很容易酿成悲剧。

台州石人峡的悲剧再一次敲响野景区的警钟。其实,只要多了解一点户外知识,就该知道“欺山不欺水”,进山户外活动之前,应该多了解一下天气情况,躲开可能的突发山洪,不能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焦点

“死亡V”为何致命

不少网友质疑此次事故中组织者的户外运动专业水平。3日下午,户外救援专业人士王英颉告诉记者,从现场视频来看,活动组织者和现场横渡的辅助人员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横渡的绳索只设置了保护绳,没有设置牵引绳,导致两人被冲走后形成业内称之为“死亡V”的被动局面。在那种情形下,水流的作用力完全施加在落水人员的身体上,辅助人员几乎不可能在如此情况下,将落水的两人拉起。其次,横渡急流首选是搭建离水横渡系统,尽量不要从水里过,横渡时不能背包,因为背包容易使人失去重心。

“死亡V”是指人在绳索固定下,被水流压至水面以下无法呼吸的状态。一般情况下,通过激流时,绳索的起点应更靠近上游,终点更靠近下游。在水流的作用下,人在被往下游冲的同时,也会沿着绳索向对岸滑动。但如果绳索没绷紧,或绳索两头都垂直于岸基搭建,人就会被困在呈V字形的绳索当中。在绳索限定了人不能被水流带向下游时,水就会从人的身上盖过去,造成无法呼吸。

“事故中的驴友在横渡激流时采用的方式是直线横渡,每个人拉着绳索过河。实际上,面对这样的激流,如果接受过相关培训,绳索的采用起点应该更靠近上游,采用斜向横渡的话,应该是可以安全通过的。”资深探险家、中国探险协会理事杜雷表示,横渡激流时应让女子走在前面。“不能让弱者尾随在后面,因为那样会让弱者面临很大的压力,容易因着急前行而忘记安全原则,甚至发生恐慌。此外,事故中的两名游客,包括他们的同伴,涉水时都未穿救生衣。”

王英颉认为,岸边的辅助人员对落水情况也没有预案,对协助施救缺乏基本的常识。两名驴友溺水无法拉起时,应松开一侧绳索,从单侧往上拉,或许还有最后的机会。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