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史话 上一版 下一版  

文物里的动物世界

山西博物院“镇院之宝”晋侯鸟尊

亚长牛尊(殷墟博物馆新馆藏)

故宫中的竖耳铜狮

故宫中的垂耳铜狮

西周貘尊

战国凤首流铜匜(河北博物院藏)

西周鲤鱼尊

牛虎铜案

清代掐丝珐琅甪端

体态优美、形神兼备的鸟尊,已消失的史前巨貘,古代酒桌上的“顶流”锦鲤……我国各大博物馆里,收藏着不少包含动物造型的文物,它们设计精妙、巧夺天工,将大自然的鸟兽鱼虫刻画得活灵活现,展现了古人非凡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即将到来的6月8日是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让我们一起探访文物上的“动物世界”。

一只“神鸟”从晋国而来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中,有不少呈现动物形态的作品。比如,被誉为山西博物院“镇院之宝”的晋侯鸟尊,其整体造型是一只回眸而视的青铜大鸟,大鸟背上还有一只“迷你”小鸟,两鸟含情脉脉地相望,温暖而可爱。

晋侯鸟尊出土于临汾市曲沃县晋侯墓,它是最能代表山西的文物,1955年时被盗墓分子炸得粉身碎骨,出土时整身碎成100多片,文物专家修复了整整19年,才恢复了它的原貌。

晋国是西周王朝的一个重要分封国。经考证,晋侯鸟尊是第一代晋侯燮父祭祀祖先用的祭祀器物,见证了第一代晋侯开国之初的功业,燮父去世后,这件宗庙重器随葬,陪伴燮父长眠地下三千年。

传说中的“神兽”

除了现实中存在的动物形象,古代青铜器上还有传说中的“神兽”,如河北博物院收藏的一件战国初期的凤首流铜匜(yí)。匜是古代贵族盥洗用具,与铜盘配套使用。盥洗时,用匜从上面浇水,下面用盘承接弃水。这件铜匜为凤首形,其尖喙、矮冠,状若飞凤,有人认为它是《山海经》中记载的“凤皇”,即传说中象征吉祥的神鸟。

《山海经》中记载的另一种神兽“夔(kuí)龙”,“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出土于中山王墓的中山王铜方壶上就有夔龙的造型,这件礼器上共铸有8条昂首攀爬的夔龙,雕刻精美,神采飞扬,壶上还刻有铭文450字,极为珍贵。

4000多年前消失的史前巨貘

有一些生存于远古时期的动物虽然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在先人留下的器物上仍能看到它们的身影。陕西兴平市出土的西汉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呈现的是曾经广泛分布于中原大地的苏门答腊犀,这件作品栩栩如生,有一定的生物学价值。

此外,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亚长牛尊,很可能就是古籍中经常记载的“兕(sì)”,但后者很久以前就销声匿迹了。还有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貘(mò)尊,其原型是4000多年前就已消失的史前巨貘。据记载,“貘”的体形较大,我国南方多地出土过相关化石,但远不如这件貘尊生动形象。

古滇国的牛,真牛

一只猛虎,正撕咬着大牛的尾部。一只小牛,正在大牛腹下懵懂张望。生与死的瞬间,上演在2000多年前的神秘滇国。

云南省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战国时期的牛虎铜案,平均壁厚仅约5毫米,表面光滑,浑然天成,古滇人到底采用了什么工艺?

其实,这件铜案通体“流畅丝滑”的背后,并非真的无缝。

专家在大牛的下颚部、牛尾到虎额头,都发现了合范线,这表明牛虎铜案采用了“范铸法”的工艺。专家推断,古滇人将大牛、小牛、虎等部件分别铸造,再用焊接、销钉等技术将它们连为一体。

有专家研究认为,案又称“俎”,这种形制来源于中原,是一个祭祀中摆放供品的礼器。而牛虎铜案就是用来盛放献祭牛牲的。

2800年前的“锦鲤” 祝学子“鱼跃龙门”

你转发过开运锦鲤吗?2800多年前的古人也有自己的“锦鲤”。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收藏的一件西周鲤鱼尊,身形胖胖,却是古代酒桌上的“顶流”。

尊,并不罕见,但鲤鱼形状的尊却少之又少。2800多年前西周人打造的这款鲤鱼尊,是我国首次发现的立体鲤鱼造型青铜器,这件尊不是祭祀用的礼器,而是真正在饭桌上用的酒器。

鲤鱼尊的设计别出心裁,身体肥硕但比例协调。作为盛酒器,它的实用价值更是拉满,腹内中空,酒水可从鱼背处带盖的长方形尊口注入,开启的鱼口可将酒水倒出。

千年来,以鱼为主题的各类“周边”,层出不穷、自带流量,原因就在于它身上的好运光环,多子多福、年年有余、鲤鱼跃龙门等。

看了这条从2800多年前游来的鲤鱼,希望你在生活中也能如鱼得水,也祝愿即将高考的学子们“鱼跃龙门”!

古人为何

将“神奇动物”请进故宫?

走进故宫,无论是近距离欣赏宫殿建筑还是参观文物陈列,观众可以看到包括麒麟、獬豸(xiè zhì)、甪(lù)端在内的很多“瑞兽”“神兽”。这些“神奇动物”有何渊源?

在古代中国,麒麟被认为是四灵之首,象征祥瑞、荣誉;而獬豸是能明辨是非的神兽,会用头上独角顶奸恶之人,被古人寄予了公正不偏倚、光明正大的意蕴。

除了出现在殿外,殿内自然少不了“瑞兽”的身影,太和殿内就陈设有甪端。甪端也是一种传说中的神兽,相传可通四方语言。陈设殿内,象征着皇帝是有道明君,通晓天下大事。

同样都是“狮子”

凭啥你的耳朵竖着?

动物在古代中国政治、宗教、哲学等方面扮演着多重角色。比如,故宫中的一些“瑞兽”受到礼制约束,成为皇家秩序乃至古代文化的一部分。

太和门与乾清门两对铜狮即为一例。太和门前的铜狮身材魁梧,是故宫所有铜狮中最大的一对,象征着皇权一统寰宇,子嗣昌盛。仔细观察,能发现它们的耳朵竖立,颇有威严。而在乾清门前的一对铜狮,个头更小,耳朵下垂,寓意后宫不得干涉朝政。

而将“瑞兽”请进故宫、将“瑞兽”与古人生活融为一体,其实也体现了古人对于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朴素理解。

(综合海南日报、央视、中新、山西博物院、河北博物院)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