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新知 上一版 下一版  

脑机接口到底怎么接?

对普通人来说有哪些应用场景?科幻电影中,凭借意念“随心而动”能实现吗?

N央视

日前,有报道称,马斯克脑机接口公司透露,其脑机接口首试者的植入式芯片出现问题,一些接线脱落,工作人员已进行了修复。尽管目前这一问题并未直接威胁到受试者人身安全,但脑机接口的安全性问题再次引发关注。

脑机接口,相信许多人对于它的了解,是从科幻电影开始的:一根数据线,将我们的大脑和机器连接,凭借意念实现“随心而动”。究竟什么是脑机接口,如何做到的,安全吗?它将给我们生活带来哪些改变?人机共生会是必然吗?

什么是脑机接口

人类大脑中约有1000亿个神经元细胞,这些神经元细胞通过突触连接在一起,组成了复杂的神经网络。你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你做什么、说什么,都是通过神经元细胞“放电”来完成的,相邻的神经突触把这些加密的神经电信号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细胞,最终实现看、说、听、思考等目的。

而脑机接口,就是让大脑神经信号和外部设备之间直接进行信息交互的一种技术,省略了无数的神经元传导。可以简单理解为:这是一种让大脑与外部设备直接“对话”的技术。一名脑机接口领域研究人员解释称,脑机接口一方面是读,一方面是写,“写相对于读还难一些”。

“读”的目的是完成解码和控制。

“通过特制的电极,脑机接口可以读到大脑中的神经信号,如果用图呈现,就是许多不停震荡的线,就是我们日常看到的脑电图。”该研究人员介绍道,接下来就需要研究大脑究竟想让你干什么。在正常的人脑中,我们的脸、手、腿等身体各处的肌肉和骨骼等能认识这种信号,作出相应反应,而脑机接口捕捉到这种信号后会进行分析处理,翻译成机器能明白的指令,从而实现脑-机连接,这就是解码。

接下来就是机器帮助实现控制。翻译好的信号被送到各种设备,比如机械手臂、轮椅等,这些设备会随人的心意而动。

而所谓“写”,就是把外部信息“写”入大脑,对其进行刺激。“像对中风、癫痫、帕金森等神经性疾病的治疗,都是通过写入来完成的。”

“读和写很好地体现了脑机接口的交互性。”该研究人员如是说。

脑-机

如何连接?

脑机接口,大脑和机器的连接方式是关键。

“目前,脑机接口主要有三大技术路径:非侵入式、侵入式和半侵入式。”这名脑机接口领域研究人员表示,三大路径,各有利弊,最大区别在于信噪比(接收到的有用信号的强度与接收到的干扰信号的强度的比值)和安全性之间的取舍。

非侵入式,在头皮上就可以做,优点很明显:无感染,几乎没风险。“但它只能监测到神经信号的整体活动,信号差、不精准。”该研究人员解释说,“另外,隔着头发采集脑电一般情况下还要涂导电膏来增强信号,但导电膏几小时就干了,信号又会变差。”

“侵入式需将电极植入大脑皮层,直达神经元细胞群体之中,数据量巨大,读取的脑电波精准,信号好。”这名研究人员表示,但长期来看,电极还会因排异反应而慢慢失效——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会想办法,把这个外来物给挤出去,渐渐地,类似疤痕组织的东西会把电极包裹起来,信号会越来越差直至失效,而且无法取出。

被“失效”电极覆盖的神经元对应的功能,还能用脑机接口实现吗?

“这就是半侵入式要解决的痛点。”这名脑机接口领域研究人员解释,“半侵入式,就是把电极放在了脑硬膜外,不会引起排异反应,可以避开头骨的屏蔽,直接获取到比非侵入式更清晰的神经信号。”据悉,清华大学团队自主研发的设备选择的就是这条技术路径。

目前,我们国家三种发展路径都在积极推进。“之前,我们脑机接口领域在国际上处于追赶阶段,但经过二十多年发展,近些年在某些领域我们已经追上,甚至赶超了。”该研究人员如是说。

生活中哪些领域

已被“接”入?

尽管脑机接口目前没有像智能手机、智能家居一样实现普及,但在一些特殊领域已被“接”入。

医疗:

目前,脑机接口在医疗领域表现出了强大生命力。脑机接口可以成为连接瘫痪患者大脑和外部“躯干”的桥梁,帮助他们用意念取物,也可以使残疾人的假肢更精准地执行大脑指令。由于大部分药物难以通过血管进入大脑,传统药物对于治疗帕金森、癫痫等神经类疾病效果不佳,通过脑机接口技术可对大脑神经直接调控干预,起到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脑机接口可以使用外部干预来降低焦虑、抑郁、恐惧和疼痛,还可以通过安装外部视觉,直接让外部视觉信号插入大脑视觉皮层,让因眼部损伤而导致视网膜损伤或失明的人重见“光明”。

工业:

“工业领域是除医疗领域外,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个领域。”北京华脑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唐再汐表示,像采矿、基建、石油石化、电网建设等都可以应用,以提高施工安全性和效率。

“我们使用的是干电极,无需涂导电膏。我们通过自研的自动滤波器,解决了噪音识别处理问题。”唐再汐介绍,把脑机接口硬件嵌入到日常的安全帽里,作业时可以通过这个安全帽进行预警和干预,实时对精细化操作的工人进行状态分析,根据其状态给予及时干预,避免由于状态不佳出现操作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目前,我国高原建设施工、地铁施工,像北京的13号线延长线,重庆、广州的地铁建设,都用到了脑机接口这个功能。”

学习:

脑机接口能够帮助我们提高学习效率吗?上述脑机接口领域研究人员对此给予了肯定:“尽管目前还没有广泛应用,但将脑机接口用于发掘人脑潜力是值得期待的。”

“目前来看,脑机接口对于运动员的专注力训练很有效,会用到一种经颅电刺激法来增强运动员的表现,听说美国NBA球员训练就是用的这个方法。”该研究人员说。

该研究人员笑说,类似机器猫中的记忆面包,吃一片面包上印的内容就全都会了,“要真能实现,就很有意思了,到时候比拼的就是大脑中芯片的内存大小了”。

心灵感应可以实现吗?

在科幻电影中看到的一些场景——用人的意念操纵另一个星球上的化身;穿戴好设备,在游戏中身临其境般畅游,并触感真实;人和人不用说话,通过心灵感应直接交流……可以实现吗?

“这些还是太科幻了,我们离这一天还有非常漫长的路要走。目前,由于人类对大脑的认知水平和科技水平的局限性,并不能做到这种程度。”这名脑机接口领域研究人员解释称,对人类大脑的解码非常难,语义解码更是难上加难。该研究人员表示,目前人们对于脑机接口设备的发展通常有一个明确目标,或者至少在运动控制层面有具体目标,比如要抬起机械手去拿杯水等。

很多人梦想,脑机接口可以成为普通人可以使用的技术,成为由我们思维控制的重要辅助设备,像使用手机、电脑一样方便。

“目前看,我们健康人使用的场景最多还是打游戏,主要是靠脑机接口增强人的认知和感官能力,来实现游戏控制。”该研究人员补充说,但由于绝大部分非侵入设备目前比较笨拙,需使用导电膏,打游戏体验并不好。“未来如果干电极领域即不需另涂导电膏能有重大突破,实现戴上就能用,当然成本也要降低,那时候,日常应用可能就会多起来。”

安全性究竟几何?

说了这么多应用场景,如果没有强大的安全性作保障,脑机接口不可能实现大范围应用。

脑机接口目前的安全性究竟怎样呢?上述脑机接口领域研究人员对此表示:“虽然脑机接口的安全性正在逐步提高,但离大规模、安全的应用还有一段距离。”

一方面是硬件安全性提升问题。目前植入式脑机接口仍没办法解决排异反应问题。“生物相容性上仍存在巨大挑战。如何能让电极植入后,排异反应降到最低甚至没有,相关材料需要再花大量时间去研究解决。”

另一方面,以目前医疗水平植入手术能确保基本没有问题,但植入后的长期安全性尚无法保证。目前的临床试验数据表明,脑机接口在小规模应用中是安全的,但大规模应用还需进一步验证,这包括术前评估、术中精确操作以及术后的恢复和监控。

“隐私问题也不可忽视。”唐再汐表示,脑机接口会读取大脑信号,涉及个人隐私数据,“就像手机里的隐私数据一样,脑机接口的数据也须防止被攻击和泄露”。这需多层次的安全防护措施,还需要制定严格的隐私政策和法律法规,确保用户数据不被滥用,我国相关的行业政策对此已有涉及。“但目前,脑机接口尚处于早期,应用基本在医疗领域,主要需确保病人信息不被泄露。”

“总的来说,脑机接口目前还在测试阶段,离真正安全无忧的‘全民普及’还有一些路要走。”这名研究人员表示。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