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1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海上“泼水捉鸭” 两岸同庆端午

第十八届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开幕,海峡两岸数千人共庆端午;海都报承办的全民视频大赛,也吸引众多市民打卡创作

每次捉住“笼中之鸭”,现场都会发出欢呼声

市民、游客用手机拍下精彩瞬间

热闹欢快的海上泼水,表达着对彼此的美好祝福

N海都记者 吴日锦 林良标 文/图

6月10日,第十八届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在石狮市蚶江镇开幕,海峡两岸数千人共庆端午,海上“泼水捉鸭”、踩街、攻炮城、送王船等10余项非遗传统民俗同步展开。

海都报承办的“燃情端午蚶江海上泼水节”全民视频大赛,吸引了众多市民到场打卡创作。

10余项非遗民俗,点燃别样端午

当日上午8:30的踩街民俗表演现场,龙灯蜿蜒,雄狮飞舞,在欢快的锣鼓声中,高脚戏、拍胸舞、火鼎公婆、弦管、什音、南音、舞狮、舞龙、龙舟、腰鼓等多种民间艺术表演,展示了泉州深厚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

下午1时,在歌舞《龙的传人》、舞蹈《蚶江海上泼水节》、民俗仪式《祈福同祥》一一上演之后,两岸嘉宾共同为龙狮点睛,龙舟争相竞渡,在海中的一艘艘渔船上,人们拿着脸盆、水桶互相泼水祝福、致意。

与此同时,另一项民俗“海上捉鸭”活动同样热闹非凡。一根长约4米的圆木杆被固定后伸出船头,一个个挑战者小心翼翼地奋力向前走,只为通过涂满黄油的木杆扳开笼子捉住“笼中之鸭”。成功捉鸭的欢呼声,滑杆落水的叫喊声,引得岸上的观众直呼过瘾。

五王爷庙附近的“攻炮城”同样欢腾,大家争着上前过把“炮手瘾”。此外,妙趣横生的中华灯谜联猜、民俗文化庙会、独具特色的两岸美食嘉年华等,也吸引了一波又一波的游客。

240年对渡,见证两岸情缘

对渡缘深,两岸情浓。据悉,1784年,蚶江便与台湾鹿港开放对渡,两岸同胞船来人往,商贸、文化交流盛极一时,海上泼水文化应运而生,日渐繁盛,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独有的民俗活动。

1978年,在蚶江中学任教的林祖武老师发现了一块残缺的“新建蚶江海防官署碑记”断石碑,后来另一半断碑被完整找到。碑上详细记录了1784年蚶江与台湾鹿港对渡的往事:“蚶江为泉州总口,与台湾之鹿仔港对渡……大小商渔,往来利涉,其视鹿仔港,直户庭耳……”后来,此碑得名“对渡碑”,这段历史得以揭开。2007年,举办了首届闽台对渡文化节。

此次文化节首次举办的“两岸同根脉 闽台一家亲——首届闽台同宗村族谱展”,郑成功和施琅族谱首次同台亮相,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

“海洋自古是泉州的生命线,也是两岸同胞的连接线。”泉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统战部长刘林霜表示,闽台对渡是向海而生的文脉传承,是跨越海峡的连心桥梁,承载着泉台两地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的血脉亲情,见证着两岸同胞根深叶茂、源远流长的文化根脉。

全民视频赛火热

14日前可持续参与

活动当天,石狮市委宣传部主办、海都报承办的“燃情端午蚶江海上泼水节”全民视频大赛,也吸引了众多市民到场打卡拍摄参赛。不管是主会场还是分会场,无论是踩街还是海上泼水,随处都可见拿着长枪短炮占机位的自媒体达人,拿着手机的市民、游客也不甘示弱,他们纷纷寻找有利地形,进行视频创作。

“我们学院近2000名学生都参赛了。”泉州纺织学院产教融合部主任陈高暄告诉记者,学校四天之前就组织全校学生一起参赛,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闽台民俗文化,特别有意思。

记者从组委会了解到,截至10日傍晚,已经有1000多位博主创作视频参与活动。端午节期间到石狮蚶江参与泼水节相关活动,并记录下视频的朋友,6月14日前,将创作的作品带上话题在视频号、抖音号、小红书上发布分享,均有机会分享5.8万元现金大奖。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