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3版:政经事 上一版 下一版  

校地“手牵手” 画好“同心圆”

安溪与福建农林大学携手打造校地合作新标杆

福建农林大学安溪校区校园鸟瞰图

福建农林大学安溪校区

校园美景

教学楼

N通讯员 吴梅珍 海都记者 董加固

供图:黄东华 刘伯怡 福建农林大学安溪校区

牵头共建的安溪铁观音茶科技小院获评“全国科技小院典型工作案例”、组建农业遗产保护专家服务团队、发布安溪县茶树种质资源阶段性成果、发布安溪茶园碳中和研究成果……五月茶季忙,福建农林大学安溪校区不负“茶香”,喜结累累硕果。

频频落子的背后,是安溪与福建农林大学校地合作共建,产教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自2011年合作办学以来,校地双方携手,紧紧把握住每一个攀撑向上的机会,在升级进化之路上画好“同心圆”。学校生源数从最初的339人上升到目前的4638人;专业从以茶学系为主,扩展到数字经济、电子科学与技术、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系列专业,并形成“本硕博”完整人才培养体系;产学合作不断取得新突破,成立“三茶”统筹发展研究院、“三茶”统筹宣讲团,围绕茶产业链关键技术开展协同创新,达成多个揭榜挂帅项目并合作攻关;从始建茶学院,到新增数字经济学院,到升格为福建农林大学安溪校区,再到校地共同谋划创建光电产业学院,促进安溪校区与当地茶产业、藤铁家居工艺、光电、信息技术等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共赢发展,校地合作硕果累累,步履不停……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校区崛起彰显“安溪速度”

时光拨回到2009年6月。彼时,作为“全国产茶第一县”的安溪,茶业是最大的民生支柱产业。为推动茶产业永续发展,2009年6月,安溪县委县政府提出创建一所茶专业院校的构想并进行全面论证。

2010年,划拨1200亩土地作为茶学院建设用地;2011年6月,安溪县政府成功与福建农林大学签订《关于合作创办安溪茶学院的框架协议》;2013年秋季,安溪茶学院首批2012级学生正式入驻安溪校区学习,从签订协议开工到正式招生入驻仅用短短20个月时间。

扬帆再启新程。2023年,安溪立足实际,投入1.67亿元启动安溪校区扩容工程项目,全面提升学院办学水平。自项目开工以来,安溪县委书记吴毓舟、县长刘永强等主要领导多次带队到现场调研、召开座谈会,与校方协调解决项目推进问题,有力有序保障项目建设。

“该项目新建学生宿舍楼3幢、教学楼2幢,新增学生床位2500个,教室座位5000个,预计于今年8月交付使用,届时校区规模将达到7000人。”福建农林大学安溪校区管委会主任、安溪茶学院(数字经济学院)院长郭玉琼介绍,安溪校区还同时启动400亩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设茶树种质资源圃。

“学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十多载峥嵘岁月,足见安溪‘速度’。”这是郭玉琼对校区发展的评价。她表示,背靠安溪县委县政府和福建农林大学两棵大树,福建农林大学安溪校区无论是办学规模,还是办学成果,都迎来质的飞跃。今后,该校区将不断深化内涵建设,提升服务地方发展水平,打造高端产学研平台,努力写好高校服务地方发展大文章。

产业引领,本硕博贯通 校地合作渐成“新范式”

如何克服校地合作中的“水土不服”?这就需要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办学格局,充分释放办学体系的内生活力和发展动能。安溪和福建农林大学安溪校区同时把目标瞄向了“产业”,深耕“人才链”赋能“产业链”,促进产城、产才的“双向奔赴”。

“一开始学院设置了3个本科专业4个方向,分别对接茶产业链5个关键领域人才需求,为安溪茶产业发展培养了一批高端管理、科研人才。”在郭玉琼看来,福建农林大学安溪校区的落地,强化了安溪茶产业的智力支撑,实现了“农学优势”和“安溪茶叶”的成功嫁接。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栖。“学在安溪、留在安溪,才成就了今天的我!”福建农林大学安溪校区茶学院首届毕业生刘云云讲述了自己从进入安溪校区学习,到成长为安溪一家龙头茶企优秀品质管理者的亲身经历。刘云云的成长经历只是安溪与福建农林大学积极探索实践扎根县域办学,携手各方共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安溪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的缩影。自2012年办学以来,该学校累计为社会各界输送近3900名优秀人才,其中在泉州占比达到15%,这一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满足了不少茶企的人才需求。

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近年来,安溪的光电产业也强势崛起,汇聚了晶安光电、天电光电、中科生物等一批国内有影响力的行业龙头企业。校地双方决定加快推进创建光电产业学院,投入2000多万元支持建设光电与网络工程实验室,为促进学院与安溪乃至泉州光电信息、大数据等新业态的深度融合提供硬件条件支撑。

专业学科的广度和深度花开并蒂,安溪校区如一轮旭日冉冉升起。“学院设置茶学、技术经济与管理、农业管理、电子信息等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及茶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实现‘本硕博’贯通,为安溪产业发展培养高端人才。”郭玉琼说,安溪人在自己家门口,实现“从幼儿园到博士阶段”的全覆盖教育,并为当地产业发展贡献智慧力量已然成为现实。

战略机遇多重叠加,发展态势春意盎然。与此同时,学校创新产教融合形式,新增科技特派员协助建设“安溪铁观音茶学社”等专家智库;组织专家教授进企业,为其出谋划策解难题;实施“产业人才培训”工程,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大专班等各类培训班……

重磅引才,招贤选能

点燃办学“新引擎”

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实现校地共赢的关键是人才。近年来,安溪与福建农林大学安溪校区紧紧牵住人才这个发展核心要素的“牛鼻子”,实施系列人才政策,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实现人才强校。

“捧出一颗真心,留下一串脚印。”这是福建农林大学安溪校区教师时卫平最深的感受。时卫平来自江苏,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生,2023年11月份来到该校。“归属感来自于省市县叠加的引才政策。”时卫平坦言,安溪提供了住房补贴以及高校博士生的各项补贴,吸引力十足。此外,安溪山好水好,学校学术力量雄厚,是他安家落户又一原因。

近年来,在省、市出台的人才政策基础上,安溪调优扩容惠才措施,集成优化和迭代升级原有人才政策。在安溪县人才政策的强大助力下,福建农林大学安溪校区办学以来,累计吸引全国各地高校48名教师奔赴而来,其中博士生就有27名,更让不少老师举家迁到安溪。

“除了选优配强高素质教师队伍,福建农林大学也全力支持两地师资共建共享,开通通勤车往返福州安溪两地,推动优质资源流向安溪。”郭玉琼介绍,通过搭建更高更好平台、提升福利待遇等,聘任本土产业专业人才做“高校产业教授”,强强联合,更有助于补齐教育链短板、支撑产业链升级。

稻花香里话共赢。“安溪要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具有茶乡特色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出路在发展、在转型、在创新,关键靠人才。”安溪县委书记吴毓舟、县长刘永强表示,在这场高校与地方的“双向奔赴”中,在福建农林大学高度重视下,安溪将持续举全县之力,助推安溪校区提优办学水平,围绕安溪县域经济发展,不断探索办学模式,培养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领军人才,与茶乡安溪高质量发展融合共生、校城共赢,画好“同心圆”。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