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说法 上一版 下一版  

多名网红医生讲述“帮患者”经历被指造假

剧本“添油加醋” 看诊岂可“摆拍”

N北京青年报 央广网 北京晚报

近日有网友发帖称,多名网红医生在自媒体上发布视频或文章,讲述了其在下班后为患者加号看病的经过。但这些医生讲述的故事情节过于雷同,有摆拍造假的可能性。北京青年报记者检索后发现,至少有20名网红医生都发布过此类雷同故事情节:患者从远方来,不会预约也不会挂号。一名在网上发布过此类故事的医生承认,这些内容系其宣传团队“添油加醋”所致,拍摄时他只是照着稿子念一遍。

多名医生账号 讲述故事过于雷同

今年1月3日,一名拥有42.7万粉丝的儿科医生郭某在其认证自媒体平台上发布视频:从门诊下班后,发现候诊区有一对母女从广西坐火车赶来看病,不会预约挂号,于是想着在候诊区睡一宿,第二天再挂号。

郭某在视频中称,他当时“心里一酸,心情很复杂,假装回过头去,擦了擦眼角的泪水”。他怕母女夜里受凉生病,因此加班为孩子看了病,得知孩子得的是抽动症,为孩子开了方子。母女离开后,助理问直接开方子是否合适,郭某表示:“我仅仅挨的是批评,病人承受的事更多。如果医生的心都黑了,这世界还有白吗?”在视频的评论区里,不少网友为该医生的行为所感动而点赞。

近日有网友发现,同样温暖人心的故事,出现在了全国数十名医生的自媒体账号上。这些故事不但剧情高度相似,就连视频开头的话也都相同。

记者检索发现,至少有20名医生的自媒体账号,均发布过与上述故事雷同的内容。医生来自黑龙江、内蒙古、河南、湖南、贵州等多地。这些视频或文章均以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呈现,部分视频会有“仅为个例参考,如有不适,线下就医”或者“疾病治疗和具体用药请前往正规医疗场所就诊,本视频仅作为医学科普不作为诊疗依据,本视频不推广任何药物”等提示,但相关视频及文章内均没有内容为演绎或虚构的提示。

8日,郭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自媒体上发布的视频故事是宣传团队“可能做宣传的时候添油加醋了,实际没有那么夸张,我已经让他们删掉了”。当记者询问视频内容是否MCN机构让他照着稿子念了一遍,郭某予以承认。

剧本看似暖心 实则编造故事蒙骗公众

四川大学新闻系退休教授张小元表示,如此雷同的故事,真实出现在这么多医生的经历之中,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不约而同出现同样的语言表达的概率就更低了。实际上近年来创业、三农等领域也曾出现过大量故事高度雷同的视频,后来被发现都是MCN机构编造类似的剧本,误导公众信以为真,以此博取流量。这类情况也受到了法律的严惩。这次大量医生讲述如此高度雷同的故事,很可能也是类似的原因。

“网络的基本逻辑就是通过吸引流量,实现变现。但能够吸引流量的剧情可遇不可求,加上一些MCN机构‘偷懒’,将吸引流量但剧情相近的剧本套用在很多主播身上,导致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张小元说,尤其是一些剧本看似暖心,但实际是利用虚假的故事蒙骗公众。

“网红医生应该承担起传播真实信息的责任,能够自觉规避虚假的、有误导性的信息。同时,很多雷同的视频、图文出现在社交平台上,按照现在社交平台的算法和技术应该不难发现,如果发现违规行为,社交平台应及时予以处罚。最后,相关部门也应督促社交平台和医生履行好各自的责任,避免类似的问题再次发生。”张小元表示。

专家

打造人设的演绎作品 须依法明确标记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说:“这么多的网红医生都用一个套路去讲话,情节都一样,毫无疑问,这应该是一个有专门人设计去打造所谓的网红医生人设的演绎作品。这些作品按照法律的规定就必须要明确标记。”

今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4个部门联合发布通知,明确规定要规范直播带货,净化网络环境,加大对涉医网络直播带货、信息内容、传播秩序等的监管力度。重点打击违规变相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等广告,以及散播涉医谣言等违法违规行为。

一家知名的短视频平台很快发布公告称,打击“不择手段蹭炒社会热点”“自导自演式造假”等违规行为,实行热点内容核实机制,具体分为热点事件当事人核实和疑似演绎内容核实两项。该平台公布的案例中,就对自编自导急救剧情的某整形机构医生陶某开设的两个账号进行了无限期封禁。

朱巍表示,近几年,国家相关部门对涉医类的自媒体账号内容明确规定,“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随便注册,涉及教育、经济、卫生医疗、司法等相关领域的账号的,涉及这几类账号的注册人,得向平台提交相关职业资质、专业背景和服务资质。你是医生,到底是不是医生?是什么领域的医生,在注册时必须实打实地把它标记。不是说,你的作品不允许出现演绎,而是如果涉及内容演绎的作品,涉及剧情虚构情节的,平台必须要求发布者以显著的方式进行标记,这个作品是虚构的或者演绎的,要有标签。”

朱巍说,根据相关规定,平台应对这类自媒体内容承担主体责任,对涉及违规的自媒体账号背后的商业机构进行处罚。以虚假人设获取的网络流量难以持久。“像医生、律师、金融、教育这些领域,其实是一个非常垂直的专业领域,在这些领域获取大家的关注和流量,必须依靠的是专业知识,深入浅出的讲解,而不是去打造一个虚假的人设。虚假人设获取的流量,一定会因为违法违规或者是诚信等相关问题难以持久。”

声音

摆拍看诊,患的是“流量病”

这些年,在短视频平台出镜的医生不少,也起到了有效的科普作用。但在利益驱动下,个别医生逐渐从严谨的医务工作者跑偏到吸引流量的主播。当医学和表演、流量、变现等结合在一起,最受伤的其实是社会信任以及医学伦理。上个月,国家卫健委等部门联合发布纠正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明确要规范直播带货,净化网络环境,加大对涉医网络直播带货、信息内容、传播秩序等的监管力度。医生网络做科普必须遵循各项政策法规,不要在利益面前患上“流量病”。如果视频造假,看诊又有几分真心?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