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读闽 上一版 下一版  

福州古厝防涝的化水绵掌

如今的安泰河河道依然担负着三坊七巷排水的重要作用

院落天井的石缝间,是雨水下渗的佳处

N海都记者 吴雪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连日持续的强降雨,福建多地受灾严重,也让部分古建受损。其实,传统古建自己是有海绵般的吸湿、排涝能力的,这恰与我们近年来大力倡导推进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相近。那么福州的绵绵雨季中,古建筑长期以来是如何通过对雨水的吸纳和缓释防涝排涝的?海都记者向古建专家进行了解。

三坊七巷妙用“下渗外排”

古建排水的门道,可以到有着“古建博物馆”之称的三坊七巷去探寻。“主要靠‘下渗’。”古建专家陈朝军表示,与现在主要通过市政管网排水不同,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讲求“下渗外排”,通过筑高台基、铺设水渠等方式,一方面为建筑防潮,一方面促进雨水的尽快下渗。

三坊七巷的大部分院落,过去的天井下方并没有地漏,雨水透过表面的石材缝隙自然渗透到地下,同时补充了地下水。江南地区古建地面爱用青砖,但青砖易长青苔,福州的石材工艺更为发达,工匠细细手凿的大块石板,既是富有人家身份地位的气派象征,粗糙错落的石缝间,也是雨水下渗的佳处。

屋顶铺设的瓦顶沟垄,则将雨水排入天井,避免长期溅落,腐蚀建筑的木质构件。到了近代,由于建筑的日益加高,溅落冲击力加大,屋檐口还借鉴西式建筑,出现了以白铁皮做成的排水檐沟,将雨水导引到边上的排水管路,再引入街边的沟渠或后来的市政管网。

古代福州就有“市政管网”

但如果降雨量大,下渗不及,便会通过建筑内铺设的暗沟,引导到外面的水渠;讲究的人家还在筑高的台基四周留有小洞,供雨水流出,即“下渗外排”。水渠有明、暗沟之分,但承担的都是如今市政管网一般的雨水输送作用。在一些不便建设沟渠的城市要地,古代其实也是有“市政管网”的。福州古代的陶瓷排水管历史悠久,早可上溯至西周,2013年地铁屏山站考古曾发掘出汉代闽越国宫殿两节近东西向的残陶水管。不过,陶水管的成本过高,一般人家还是使用水渠排水。

水渠中的雨水,都排入附近的内河河道,或者从另一角度而言,河道就是汇集量较大的明渠。明初王恭作《粤城怀古》即道“无诸建国古蛮州,城下长江水漫流”。闽人“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越绝书》),通过对天然河流和洼地的改造,在城内建立以内河为网络、发达的水路,一方面服务于交通运输,另一方面便是利于城内排水。

福州古厝维建

用上“古代排水法”

如今,随着当代城市建设的推进,虽然城市内河依然星罗棋布,但也覆盖乃至填塞了不少内河,如福州北半城曾经最主要的排水渠——大航桥河和元帅庙河,如今已基本消失,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河道的行洪能力。

现代城市建设工程改变了城市地形地貌和土壤构成,有可能对临近的古建的排水路径造成影响,严重的甚至会造成积水,威胁古建筑安全。所幸三坊七巷依傍安泰河,规模较大,并在当下的建设维护中,注意恢复利用古代排水法施工,让传统自然排水与当代市政排水并行,受此影响较少。

专家

福州传统古建 符合“海绵城市”理念

打通排水管路,防止积水也是古建筑保护的重要课题。最基础的,便是如三坊七巷一般,采取“修旧如旧”,维护好安泰河,尽可能保持它原有排水系统的路径通畅;无法整体改善的,便要重建排水系统,接入内河或市政管网,如马尾昭忠祠一般采取落架大修再度垫高台基;而最为罕见且成本极大的排水保护,是“围堰”,福建没有相关案例,在甘肃武威的天梯山石窟,大佛窟外围筑起了钢筋混凝土大坝,把原来13号窟多年浸泡于水中的7尊佛像与水彻底隔绝开来,避免水对石窟文物的侵害。

“福州的传统古建其实是非常符合当代提出的‘海绵城市’理念的。”陈朝军说,海绵城市建设期望通过综合措施,保护和利用城市自然山体、河湖湿地、耕地、林地、草地等生态空间,发挥建筑、道路、绿地、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和缓释作用,提升城市蓄水、渗水和涵养水的能力,实现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促进形成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若能在当代城市规划中真正落实“海绵城市”建设,对福州古建的可持续维护,也将大有裨益。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