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陈逸之 文/图
随着科技的进步,近年来智能可视门铃、电子猫眼、智能监控门锁等智能家居产品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其自带的摄像和人脸录入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居家安全,为消费者所看好。但是,一些相邻业主则感到不适,认为自己的隐私被随时“窥探”。那么,可视门铃录制公共影像侵犯他人隐私吗?
商家:咨询顾客不少 成交量可观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可视门铃相关在业存续企业超过2000家,其中,2014年全年注册量突破100家,之后注册量逐年增长,可视门铃市场不断升温。
6月20日,记者走访了福州多家线下电器城与家居商场,入驻商城的门锁品牌多将可视门铃、智能监控门锁等作为店内主推产品。“大多数客人是奔着这些功能来的。”福州荟聚商场的一家智能锁门店店员向记者展示了店内的多款产品,“现在的智能门锁功能比较齐全,外有AI猫眼监控,内有实时屏幕,还可以在手机上远程观看。”
苏宁易家Max(宝龙广场福州台江店)的一家智能门锁店老板告诉记者,入驻商城一个多月以来,平均每天有近三十位顾客进店咨询可视门铃产品,成交量也十分可观。
调查:录制时长一周至半个月不等
记者看到,多个不同可视门铃的详情页介绍了超大广角、夜间红外线、高清实时录影、AI人脸识别等功能。而在网店相关产品的评价区中,多数买家对可视门铃持正向态度,包括“异常入侵即刻报警”“一有人在家门口晃动就会提醒我”“拍摄清晰,想回看还可以云端下载”。
有个别消费者对此感到不安:录制的视频会被店家看到或留存吗?记者就此问题随机询问了几家可视门铃网店,均得到“不会后台保存”的回复。记者还了解到,可视门铃的不间断录制时长可以根据电池容量、内置储存卡容量等达到一周至半个月不等;云储存时长则会在一天到三天内自动覆盖。
律师:
若正对邻居门口
已经构成侵犯隐私权
可视门铃录制公共影像,是否侵犯他人隐私?
福建律师海都公益团福建大中律师事务所林众超律师表示,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若可视门铃正对楼道或邻居门口,所拍摄区域覆盖公共区域或者邻居家门口,则该拍摄行为构成侵犯隐私权。
林众超律师介绍,楼道或邻居门口作为邻居私人空间的延伸区域,日常出行时间、出入人员、访客信息都属于邻居的个人隐私,可视门铃采集、存储邻居及访客的个人信息已经构成侵权。“所以建议市民在安装可视门铃时,尽量征询邻居意见,在经过邻居许可的情况下安装,并谨慎选择安装方式、安装位置,避免将来可能会产生的法律纠纷。”如果邻居不同意,可以请物业等介入协商。
□相关新闻
侵权的可视门铃
被判决拆除
近日,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关于“可视门铃侵犯隐私权”的案件,案件原告认为,其对门邻居安装的可视门铃有摄像功能,侵犯了自己的隐私权。
法官表示,被告的可视门铃系统正对着原告的家门,安装的摄像头也正对着双方必经的楼道。在这种情况下,原告出入时间、来人来访的情况,以及她开门时家里内部的一些情况,都有可能被摄像系统和可视门铃系统采集,所以对她的隐私的确是有一定侵犯的。
法院认为,被告安装可视门铃及摄像监控系统的行为构成侵权,虽然被告方辩称,自己安装可视门铃与摄像头是出于防卫和取证的目的,但这不能成为他们实施侵权行为的理由。
最终,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作出判决,被告于判决生效后七日内拆除可视门铃和两个摄像头,并驳回了原告的其他诉讼请求。目前该判决已生效履行。 (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