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起,全国各地高考将陆续“放榜”,无数学子热切关注,期待一朝“金榜题名”。
在古代,科举考试是学子改变人生的重要途径,大量福建学霸通过科举一途登上历史舞台。
福建学霸到底多能考?
“龙门一半在闽川”
古有谚语:“龙门一半在闽川”,说的是古时全国科考及第的学子,福建、四川就占了一半。
唐神龙二年(706年),宁德福安人薛令之文破八闽之荒,成为“开闽第一进士”。自他起,福建人在科举时代,就成了“屠榜”级的存在。
福建在宋代有进士6713名,居全国第一;明清时期有进士3515名,每百万人口平均进士数量居全国第一。
福建不仅学霸多,含金量也极高。历史上,福建一省就出了71位状元,占国内历代状元总数近10%。其中,在宋代有籍贯的113位状元中,福建籍就占了19位。
而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状元、榜眼、探花都是福建人:状元黄公度,兴化军莆田县人;榜眼陈俊卿,兴化军莆田县人;探花陈修,福州闽县人。
更有意思的是,南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年)的前三名甚至都是福州人:郑性之,福州侯官县人;孙德舆,福州福清县人;黄桂,福州侯官县人。
福建人变着花样在科举考场上“称王称霸”,许多科考佳话,也一直流传至今——
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莆田的徐铎和薛奕分别高中文武状元,宋神宗得知大魁天下的文武状元乃是同乡时,特作诗以赐,诗曰:“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英雄入彀中。”
泰宁士子文化浓厚,历史上曾有“隔河两状元,一门四进士,一巷九举人”的科举盛况。北宋哲宗皇帝将孔子阙里府号“泰宁”赐为新县名,以嘉奖其科第昌盛、物阜民丰。
南宋乾道二年至八年(1166年—1172年),福州府永福(今永泰)县作为一个偏远小镇,短短七年内出了三个状元——萧国梁、郑侨、黄定。“一县七里三科三状元”打破科举史纪录,史册流芳。
古代科考有多难?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虽然屡创佳话,但福建学霸的登科路并不简单。
不追溯具体的朝代,科举考试一般分为院试、乡试、会试三个阶段。通过院试的被称为“秀才”,之后参加乡试,乡试每三年一次,只有近三年内考中秀才的人才有资格参加,考中则为举人。之后再需参加第三级的全国性选拔考试,即会试,考中即被称为贡士。
你以为这就完了吗?不,还远远不止。
至此,秀才们才刚刚拿到通往殿试的入场券。殿试是由皇上亲自“面试”。能杀出重围进入殿试的都是凤毛麟角的佼佼者,而有缘高中的前三名分列为状元、榜眼、探花。
这么难的考试,得考几次才能中?人们常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是三十岁考中明经算是年纪大的,五十岁考中进士算是年轻的。很少人能像明朝的丁显(福建南平建阳人)那样一战成名,18岁即中状元,大多数还是在兜兜转转中屡败屡战,越挫越勇。其中不乏为人熟知的文化名家,如“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三次落榜,32岁终得进士;《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71岁才得贡生。
绍兴八年,福州人陈修考中探花时已经73岁,头发花白,尚未娶妻。宋高宗得知后,从宫中选了一个30岁的宫人赐给他。事后,有人开陈修的玩笑,编了两句打油诗:“新人若问郎年几,五十年前二十三。”短短一段轶事中,科考之辛酸、福建人之刻苦,可见一斑。
福建学霸是怎样炼成的?
“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
福建人太会读书的事,甚至惊动了官方。绍兴八年,宋高宗注意到福建人包揽前三名,直接惊呆了,忙问道:你们福建人厉害呀,那片土地有什么神奇之处呢?榜眼陈俊卿从容而答——“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
福建地貌八山一水一分田。自然条件的先天不足,练就了人们乐观进取的精神。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古代,福建人在学业上力求精进,尊师重教、虔诚向学。
早在1000多年前,福建人就整起了义务教育。唐代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后,以发展儒学为己任。在担任福建观察使(894年)之后,王潮在福州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作四门义学,即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种“义务教育”。
唐末,全国经济中心南移。五代两宋,福建成为经济中心地带,促成了福建文化的繁荣,教育获得较好的发展条件和空间。
宋崇宁年间的三次兴学运动之后,福建所有府、州、军、县百分之百都设立了学校,这在全国都是极为罕见的普及程度。
不仅官学普及,福建人还喜欢办书院,在其中传道、受业、解惑,培养了大批的优秀学子。宋代时,福建书院就达到66所,明代福建建立书院170所以上,清代则有470多所。大儒朱熹就是一位办学狂热爱好者,他通过创办书院,提倡读书,传播理学思想。仅在福州,朱熹和他的学生先后创办了十余所书院。官学普及,书院林立,学术兴盛,带动读书蔚然成风。
南宋著名思想家吕祖谦,18岁时来福州求学。当地读书学风之浓郁,让他十分震撼。他的诗句“路逢十客九青衿,半是同袍旧弟兄。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描绘的是这样一幅全城读书的盛况——在路上碰到十个客人就有九个是读书人,而且多半是同学或弟兄;夜晚站在街头上一张望,巷南巷北都传出朗朗的读书声。
宋熙宁三年(1070年)考中状元的福建人叶祖洽也记载:“有不谈诗书者,舆台笑之。”意思是,要是不爱读书学习,连地位低下的人都会耻笑你的!
福建学子读书有多拼?
“读尽天下八分书”
由于读书蔚然成风,福建历史上名家辈出,走出了大儒朱熹、名臣蔡襄、天文学家苏颂、理学家杨时、诗论家严羽、法医学鼻祖宋慈、词人柳永、民族英雄林则徐等杰出人士。
他们不仅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还留下了许多读书佳话。
天文学家苏颂(古泉州同安人),1053年开始在馆阁任职负责编校书籍,积书万卷。因为遍读群书,涉猎广泛,苏颂最终发明天文黑科技“水运仪象台”,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成为超越时代一般的存在。
史学家郑樵(莆田人),“寒月一窗,残灯一席,讽通达旦,而喉舌不罢劳,才不读”,被时人赞“读尽天下八分书”,郑樵刻苦力学30年,著述宏富,以晚年所撰《通志》最负盛名。梁启超评价,宋代史学中“朱子前一点,最伟大的是郑樵”。
民族英雄林则徐(福州人),少年时期就养成了一生爱书、读书、藏书、用书的习惯。其《十无益》传世家训,教导子孙后代“行止不端,读书无益”,也提醒着天下读书人,读书是为了修学储能,修身正行,读书必须知行合一。
回望历史长河,福建学子读书求学的故事依然熠熠生辉,书韵悠远。今天的八闽大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文明风尚蔚成风气。
福州西湖保留有林则徐读书处,每一位到西湖的市民或游客,都喜欢来这里转转,不仅能欣赏美景,还能感受这位了不起的人物读书精神的润泽;泉州府文庙前广场,落座了极受追捧的龙之八子“负屃”,怀中抱着“敖读册”,以闽南话祝福大家“龙众敖读册”,意思是“大家都会读书”;福建在全国率先成立省级“全民阅读工作组织委员会”“全民阅读促进会”,搭建全民阅读服务推广平台,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
耕读传家,诗书传世。从过去到现在,福建人一直在书写精彩的读书故事。这些故事还将持续,为时代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和积极昂扬的精神力量。
(福建日报、东南网、光明日报、厦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