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柳小玲
日前,由泉州南音艺术研究院、泉州南音中心、《中国泉州南音集成》编委会编纂,吴珊珊主编的《中国泉州南音集成》(续乐谱编)(以下简称《集成》)出版发行。6月25日下午,该新书发布会在泉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发布厅圆满举办。
据悉,《集成》是历经30年的策划、编辑、出版而成,系统展示了泉州南音近现代的历史资料,为进一步研究泉州南音提供翔实的依据,也彰显福建省和泉州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泉州南音,是随着中原文化南传,发祥于泉州用泉腔闽南方言演唱的古乐,分为指、谱(器乐曲)和曲三部分,以工尺谱记谱,乐器有上四管、下四管,以唱的形式讲述故事。从曲词内容来看,有汉唐以来的历史、名人、民间、佛教、劝世等故事,也有文言、传奇小说,以及叙述渔樵耕读、四季景色、闺阁情怀等方面内容。
《集成》是一部大型多卷(册)古乐手抄本、刻本、印本的影印资料及图、文资料丛书。编辑宗旨是以史料性、实用性、学术性为目标,为读者、研究者提供翔实资料。计划出版乐曲编、乐谱编、乐志编、乐论编、索引。
泉州南音艺术研究院院长、《集成》主编吴珊珊介绍,《集成》的编纂工作,从1994年着手写《关于〈中国泉州南音集成〉选题的策划报告》就已开始,选题立项后,被新闻出版署列入《1996—2000年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顺延至今。历经30年不间断的努力,终于在2021年6月首批出版乐曲编36册,乐谱编65册,今年第二批出版续乐谱编100册。至此,乐曲编、乐谱编的整体编纂出版工作基本完成。
记者获悉,“泉州南音研究”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1997年,‘泉州南音研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中亚东西方文化间对话——丝绸之路综合研究’这一具有国际权威性的立项,是对‘泉州南音研究’的国际性认可,是对泉州南音在世界音乐史上占有一席之位的充分肯定。”吴珊珊说。
□讲述
“团队走访了944个南音社团”
“我们的工作团队运用文化人类学方法,深入到民间做田野调查,先后走访了944个南音社团,建立海内外南音社团名录档案,并据此制作泉州南音在泉州、福建、中国、世界的流播示意图,建立海内外南音社团和有关专家学者通讯录,填写泉州南音乐人登记表,整理部分师承关系表。”吴珊珊进一步介绍。她还提到,团队还全方位、多层面地走访各大图书馆、文史馆、档案馆、文化馆、音乐院校,查阅复印了从1906年至今的相关资料,分类归档整理,录入数据库。2008年完成数据库第一期建设,2017年完成第二期建设,现总容量达12000G。
此外,团队还以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征求资深老乐人的意见,反复探讨、修正,应用计算机技术,整理了“门头、曲牌、大韵表”“四子门头表”“演奏技巧提示表”“同义谱字、指骨、寮拍、衬词的名称、用字、符号异同对照表”以及失传的六种分类曲等。
“乐谱编共出版165册,精选519卷乐谱本,以责任者为单元分册,从流播时间、范围和传承者、收藏者的知名度等角度考证,为每个责任者藏本作综合概述,并对各子书的基本情况、流播地区及影响,责任者的基本情况和传承关系等作相应介绍。”吴珊珊表示。
记者获悉,2004年6月,泉州南音艺术研究院依托泉州南音中心正式成立,为申报“世遗”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为《集成》的编纂出版提供基本保障,为更好地发掘、搜集、整理、保护、传承、研究和传播泉州南音,建立一个重要平台。
而《集成》的资料搜集、整理也得到海内外南音人的热心帮助和大力支持,还有聘请的顾问、专家,他们都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提出建议,给予指导。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原所长、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长乔建中认为《集成》有三个特点,资料收罗全面而丰富,体量甚大,前所未有,另外注重学术性。他为《集成》写序,认为《中国泉州南音集成》是“从遗产到典籍”,符合《中国典籍史》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