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姓苟的“准爸爸”向贵阳市融媒问政平台询问,因为自己的姓氏比较特殊,从小遇到了很多尴尬,因此他想给孩子改姓。
苟姓是古姓,源流极长,却因谐音问题,带来现实困扰。2005年,河南省登封市十几户苟姓居民就因同样的原因申请改姓。这些年间,不断传出此类改姓之事。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至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给孩子起一个好名字,自然是非常重要的。在古代,士子中与不中、名次的先后,考生的姓名有时也会起作用。不过,也有些古人的名字似乎起得非常随便,甚至难登大雅之堂。
今天的《史话》就来看看古人的姓名有多烧脑。
“苟”的读音
本来并不尴尬
古时改姓,多为皇帝赐姓、民族融合或避难避祸等政治原因。
原姓氏因读音受歧视而改姓,有,但不多见。商代有咎姓,因咎音如旧,有“灾祸”义,故咎姓改为“昝”(zǎn)姓。
与苟姓相关,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改姓是在南宋。高宗年间,蜀中句姓是大族,因避讳赵构的构字,只好改姓。有的把“句”字加上偏旁部首,改为“鉤”字或“絇”字,更多的改为“苟”字。时至今日,四川仍是“苟”姓第一大省。
自汉入宋,蜀语有“平声似去”的特点,“苟”字用作姓氏时均读为gòu。“苟”字若遵古音而读四声,自然皆大欢喜。
黄帝之子
姓苟还是姓荀?
苟姓脉络繁杂,历史上和“苟”姓有渊源的姓氏,还有“荀”等姓。
唐德宗年间,御史苟曾曾作为随员出使吐蕃。知悉吐蕃讳狗,以苟姓出使,不利求好,于是唐德宗下旨给“苟”字加了一笔,改成“荀”字。苟曾自此干脆姓荀了。
据考证,吐蕃并无讳狗之俗,并且按当时吐蕃语,狗字发音如“气”,与唐声绝不相近。苟曾之苟,并不会造成吐蕃人的嫌弃。
《国语》最早记载了“黄帝二十五子”的说法,其中有荀姓:“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近代学者徐元浩在《国语集解》中,依据清代学者王引之“荀姓为文王之后,苟姓为黄帝之后”的论断,判断“荀”其实是“苟”的讹字。
《元和姓纂》《广韵》《集韵》等典籍均言明“苟”姓出自黄帝之子。
也有把“荀”姓改成“苟”姓的。据宋代《古今姓氏书辩证》,春秋时三家分晋,晋国大夫荀氏之后为避难,改族而称“苟”姓。
这些国君的名字
令人大跌眼镜
周代以前,起名还没有太多讲究,比如夏商时期的君主,尤其是商代,取名时多从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中找一个字,像商代最后三个王分别是文丁、帝乙、帝辛,帝辛就是大名鼎鼎的商纣王。到了周朝,人口大增,大家对名字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什么十天干之类的根本不够用,大家就管不了那么多了。于是,各种各样令今人大跌眼镜的名字出现了,比如晋成公的名字是姬黑臀,估计是出生的时候屁股上有一块黑色胎记;郑庄公的名字是姬寤生,寤生就是难产的意思;齐桓公叫姜小白,这个“小白”的来历,有人说是因为他长得很白,有的则说是得名于一种军旗。贵族起名都这么随意,普通百姓就更不用说了,什么猪儿、狗儿之类的名字满天飞。
众所周知,到了周代,礼制逐渐完备,后世在祭拜一个有着怪名字的祖先,如“黑臀”时,可想而知会有多尴尬。
鲁国著名学者申繻就提出了一个超名“五有六不”原则,“五有”是“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信”是指孩子出生时身上的特殊标记,“义”是指孩子出生时有没有什么祥瑞,“象”是指可以用某种与孩子相似的事物起名,“假”是指可以假托万物,“类”则指可以给孩子一个与父辈类似的名字。“六不”是“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币”。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对起名做的总结和规范。
“苟日新”写错了吗?
“茍”(jì)“苟”两字字形相近,在传写过程中,极易被混淆。争议最多的,是《礼记》中的名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刻在澡盆上的警词,旨在激励自己自强不息,创新不已。文中三个“新”字,本义是指洗澡除去肌肤上的污垢,使身体焕然一新。
唐代孔颖达注说,苟的意思是诚,苟日新就是“诚能日新”。孔颖达说的诚,对应的应是“茍”字。
清人孙志祖在《读书脞落》最早提出疑问,认为“苟日新”应为“茍日新”。近代学者黄侃在《说文段注小笺》中同样举证:“茍,此字隶书与苟字形近,因误为苟。《仪礼·聘礼记》‘宾为苟敬’、《大学》‘苟日新’,皆茍之误字。”
“苟”有轻率、随便的意思,如成语一丝不苟的苟。而该“茍”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本义为自我要求。
如今“苟”是网红语,往往被用作动词,表达一种得过且过的精神状态。孔子在《论语》中提过“三苟之心”:“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这里的苟怎么解释?宋代朱熹解释说,苟是“聊且粗略之意”,也就是知足常乐,物质上差不多就够,这就是所谓的“苟活”了。
古人改姓
有时为了攀亲
古代姓氏制度固定于秦汉时期,以氏为姓,姓氏合一,人皆有其姓,代代相传,不会随意改动。
古人改姓,常见原因如下:
一是赐姓。相传夏朝帝孔甲有两条龙,时有一人善养龙,帝孔甲遂赐其姓“御龙”,此后历代均有用赐姓来褒扬功臣或宠臣的。当然,同样有赐恶姓以作惩戒的。南朝梁元帝时,武王萧纪造反兵败,元帝令其改姓“饕餮”。武则天时代更是给15个人赐过恶姓。
二是避讳。避讳改姓,这是造成古人一人两姓的重要原因。汉宣帝名询,因此凡是读音如“询”的都要避讳改姓,战国时的荀子也不能幸免,“本曰荀卿,避宣帝讳,故曰孙。”荀卿成了孙卿,《荀子》不能叫《孙子》,就叫成了《孙卿子》。其实连神仙都要避讳,月宫嫦娥原名恒娥,因避汉文帝刘恒讳而改姓。
三是避难,就是所谓的隐姓埋名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三国名将张辽是山西人,“本聂壹之后,以避怨变姓。”
四是融合。多为历史上的少数民族选择改为汉姓,通常将复姓改为单姓。北魏拓跋氏改姓元,根据《魏书》记载,当时的若干氏,也跟着改为苟姓。如名将苟颓,代地人(今山西北部、河北西北部一带),本姓是若干。
五是攀亲。唐代名臣令狐楚入相后,姓胡的纷纷改姓狐,前面再加个令字,和令狐楚攀亲。温庭筠有诗“自从元相登庸后,天下诸胡尽带铃”(令狐的“令”读líng,不读lìng)。反之亦有,清乾隆年间的状元秦涧泉挥笔题句:“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名字起得好
考试名次能提高
或许有人会说,名字就是一个符号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此言差矣!因名字而受青睐,或因名惹祸的大有人在。
隋文帝开创科举制度后,科考取士逐渐成了历朝历代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然而,谁能想到,士子中与不中、名次的先后,并不全凭学业成绩,考生的姓名有时也会起作用。
自唐至清,因姓名关系被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中的考生层出不穷。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科举制度已成强弩之末,经袁世凯等人奏请,清廷已同意部分停止科考。这一年,将补行辛丑(1901年)万寿恩科和壬寅(1902年)正科会试合并举行。刚好,这年也有乡试,次年就是慈禧的七十大寿,主持乡、会、殿试的官员,都非常留意“吉庆之兆”。
头两批放到云贵两广主考官员的名字分别是:李哲明、刘彭年、张星吉、吴庆坻、达寿、景方昶、钱能训、骆成骥,连缀起来,就成了“明年吉庆,寿景能成”。这年殿试,必须取一个名字中有“寿”的士子,以示预祝,于是山东人王寿彭的名字很幸运地做了金殿传胪第一声。
古代科考有因姓名走“狗屎运”的,也有因名大受其害的“倒霉蛋”。同治七年(1868年)科考,拟定江苏人王国钧为一甲,可把“王国钧”连起来读,就是“亡国君”的谐音。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听到这个名字,非常生气,结果王国钧就被拿掉了。
当然了,我们从文献中所发现的那些“奇名”“怪名”,或者与名字有关的故事,不仅仅在于博君一笑。每一个名字,也是一种社会存在的反映,可以从中体察当时的风土人情,乃至整个社会的状况。
(综合北京晚报、国家人文历史、北京青年报、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