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新华社 新京报 海南日报 中国科普网 凤凰网
2024年5月3日,嫦娥六号探测器发射入轨,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于6月25日准确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经初步测算,嫦娥六号任务采集月球样品1935.3克。人类首份月背样品,在科学上具有独特意义,将进一步增进人类对月球演化的认知,加快人类和平探索利用月球资源的脚步,是全人类的重要财富。国家航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嫦娥六号任务是中国航天史上迄今为止技术水平最高的月球探测任务。
中国人对月亮的向往与探索,如同一条绵延不绝的长河,流淌在历史的每一个角落。在千年前,古人都是如何追月的呢?今天的《史话》,就来看看古人和月球的别样情结。
“嫦娥奔月” 古人对月亮的仰望和情愫
“嫦娥奔月”的传说最早见于商代的巫卜书《归藏》,书中记载:“昔者恒我(姮娥)窃毋死之药于西王母,服之以(奔)月。”汉代古籍《淮南子》中高诱注曰:“姮娥,羿妻,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妇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两文的大意都是说:曾经射落过九个太阳的英雄后羿,在西王母处求得了长生不老药,但后羿得到药后,还未来得及吃,就被他的妻子姮娥(嫦娥)盗食,后嫦娥升天奔入月亮中,成为月宫仙子。
自商朝以后,嫦娥奔月一直是人们笔下孜孜不倦抒写的神话,由此也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版本。除了“抛夫独吞版”外,还有“被逼无奈版”,说的是后羿的徒弟逢蒙,企图偷窃长生药,自己独吞成仙,嫦娥为了不让逢蒙得逞,情急之下把药抢先吞下,不得已而升天。
嫦娥奔月的故事也被写入历代的许多诗词中,比较著名的诗句有唐代李商隐的“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唐代李白的“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南宋辛弃疾的“飞镜无根谁系?嫦娥不嫁谁留”等等。
你知道古人是怎样表达“登月梦”的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具有独特的地位:人们遥望月亮思念亲人、故乡,抒发思古之幽情、个体之孤独,祈愿天长地久、团圆美好。古往今来,月光始终生生不息地滋养着国人的心灵。《全唐诗》卷550赵嘏《发新安后途中寄卢中丞》二首之二:“千山不碍笙歌月,谁伴羊公上夜楼”,但古人却望月而抵月不得。大唐的人们,只能靠浪漫的情怀、瑰丽的奇思,用光昌流丽的诗篇来抵达月亮。据统计,《全唐诗》里呈现了多种“登月”的方法:有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有韩愈的“晚色将秋至,长风送月来”;还有李白的“五峰转月色,百里行松声。……石梁横青天,侧足履半月”。而如今,古人曾写进诗词中的飞天逐月梦想,变为激动人心的生动现实。
古人“硬核探月” 甲骨文中记录月食现象
在古代,人们只能从地球上远远地看着月球。但在对月球放飞诗意幻想的同时,古人探月也得出不少“硬核成果”:公元前13世纪,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可能就有了最早的月食记录,根据《中国天文学史大系》中《中国古代天象记录的研究和应用》的说法:“中国古代最早的月食记录见于殷商甲骨卜辞。这些月食记事成为研究商代年代和历法的重要依据”。同时根据《中国古代天象记录总集》中的月食记录,其中最早的一条是“商武丁旬壬申夕”,即约公元前1309年。据了解,“商武丁旬壬申夕”,是出自殷商武丁时期的一根卜骨,上面的刻辞为“旬壬申夕,月有食”。这根卜骨由近代甲骨收藏家王襄所收藏,现在馆藏于天津博物馆。
月食记录在书籍中有明确记载是何时?据文史作家侯印国介绍,是出自《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据天文学家考订,此诗中记载的日月食发生在公元前776年的周幽王时期。自南北朝起,月食像其他类型的天象一样,列入常规的天象记录系列。《宋书律历志》《南齐书天文志》和《魏书天象志》中都系统地记载了月食。中国现代天文学家陈遵妫据《中国古代天象记录总表》统计,从公元前1309年至公元1943年止,月食达2000次以上。
“月有阴晴圆缺” 古人观月获学问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是苏轼的经典之句,中国人很早就感悟到月亮的变化,在上古神话《山海经》中写到,帝俊的妻子常羲生了十二个月亮,并每天为他们沐浴,因此,我们看到的月亮时而明亮,时而晦暗。屈原也曾在他的不朽名篇《天问》中说:“夜光何德,死则又育?”这里的“夜光”是月亮。译为:月亮有什么德行,死后又能复生?表达了月亮由圆而缺而消失,并在下月朔日再次出现的现象。
公元前一世纪,在中国最古老的天文学和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就记载了月亮的周期性变化。其对月光描述为:“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即月亮的光源自太阳光的反射。从以上叙述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在两千多年前,就知道月亮不发光,反射的是太阳光。
海上明月共潮生
古人揭开月球“神秘面纱”
众所周知,海洋上的潮汐现象主要是因为月亮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引起的。潮汐两字连用最早出现于《管子》一书,“朝(潮)夕(汐)迎之,则遂行而上”,论述了航海和潮汐的关系,在那时,我国先民就已发现,大海上的潮汐涨落与月亮有着某种神秘的关系。随后,东汉著名学者王充的《论衡·书虚》一书中提出“涛之起也,随月盛衰”,指出潮汐的涨落是随着月亮的运动而发生的。
公元8世纪中后期,唐朝科学家窦叔蒙著有我国最早的潮汐学专著《海涛志》,其中指出潮汐的产生是由月亮运行所致,每天的涨落时间是不同的,每月的潮汐是相同的,有一定的规律。窦氏提出的朔望月的图表法是目前收集到的世界上最早的潮汐预报方法,它比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公元1213年欧洲最早的伦敦桥涨潮时间表还要早大约450年。
宋朝天文学家余靖曾亲自到通州海门和广州武山观测海水进退与月球运动的关系,根据实测形成了“月亮起潮论”,并将之写入《海潮图序》。“潮之涨退,海非增减,盖月之所临,则水往从之。”余靖认为潮汐的涨退并不是因为海水有所增减,而是因为月亮的位置变化,影响了水的流向。
我们的先人通过不断的探索揭开了月球的神秘面纱。如今,中国人的追月梦仍在继续,并且一步一步地将关于月球的浪漫故事照进现实。从此,嫦娥、玉兔、吴刚和桂树就留在了神话里,月球落入了现实的书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