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8版:焦点 上一版   

北京中轴线:秩序之美的极致追求

在景山公园上拍摄的北京中轴线风光

7月17日,游客在北京前门大街参观游览

游客行走在雪后的正阳门箭楼前

在鼓楼上拍摄的北京中轴线风光,远处是景山公园万春亭

良渚遗址平面图

N新华 北京晚报

27日,“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申遗项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决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增至59项。

“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经不断演进发展,形成今天全长7.8公里、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其选址、格局、城市形态和设计体现了《周礼·考工记》所记载的理想都城范式,展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传统,见证了北京城市的发展演变,是体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标识。

关于“北京中轴线”的故事,还要从一个字开始说起。

“居中”:中国以“中”为美为尊

“中”虽然只有4画,却承载着一份中国人的独特情感。而人们对“中”的体悟和认知,还要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远古时代,独具智慧的先民们便开始使用槷表,观察影子的变化与时间、方位的关系,也由此形成了以“中”为美为尊的观念。

而一个古老辉煌的文化,以数不尽的财富和宝藏,在漫长的历史洪流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让“中”的内涵得以拓展和延续。

1936年,在杭州北郊一片水草丰茂的旷野上,一位年轻的考古人正蹲在地上仔细翻找着。

突然,几片黑色有光的陶片,吸引了他的目光。自此揭开了良渚文化“神秘的面纱”。

据考古人员发现,在良渚遗址中,祭坛等重要建筑本体高大,处于聚落城址的中间地带。

这说明当时的古人已经有了“居中”的意识,“居中而治、以中为尊”的理念,让“中轴线”的作用日益凸显。

“下马登邺城,城空复何见。”邺城,一座神秘之城,为中国古代都城规划肇始地。邺城遗址,其主体位于今河北省临漳县,是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都城遗址,为邺城的宫城正殿文昌殿,大朝正门与南城墙正门(中阳门),形成了全城中轴线,也让真正意义上的都城中轴线初具雏形。

到了隋唐至宋辽金时期,都城轴线上聚拢了越来越多的礼仪建筑,空间序列的规制日趋清晰。

理想都城:

遵循《周礼》,700多年一脉相承

“北京中轴线”,也在岁月的长河中,逐渐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公元1267年,大臣刘秉忠受忽必烈命在北京营建元大都。泱泱大都如何规划?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考工记·匠人》中的这句话,说的是国都的规模该是九里见方;四面城墙各开三个门;道路横九条竖九条;王宫左面设祖庙,右面设社稷;前面是朝,后面是市。这是中国先人构建的理想国都模式,是城市营建中彰显传统礼仪的规整公式,体现了古老民族对秩序之美的极致追求,对“天人合一”的无限向往。

刘秉忠严格遵循《周礼·考工记》里古人对理想都城的建造规范,设计了中正对称的城市格局。最终,元大都形成了纵贯宫城中央、全长约3.8公里的都城轴线。这就是北京中轴线的最早雏形,也奠定了北京的城市雏形。

1271年,忽必烈正式将都城定在北京。北京,从此拉开全国统一王朝政治中心的浩荡历史序幕。

明永乐年间,明成祖迁都北京。在元大都的基础上,遵循其原有的轴线格局拓建城池,营建坛庙、宫苑等。1406年,朱棣下诏,拟建北京宫殿,自此拉开了紫禁城营建的序幕。明嘉靖时期,先后改建农坛、天地分祀,并展修南城,形成了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的7.8公里城市轴线,串联了天桥、正阳门、棋盘街、千步廊、紫禁城、景山、地安门、万宁桥等重要建筑,轴线两侧还分布社稷坛、太庙、天地坛、山川坛等坛庙建筑。

清代则在元明两代的基础上,对轴线进行了局部的调整和完善。自此,中轴线上的建筑以及景观的规模,均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公众化转变:古韵新生,活态传承

北京中轴线,还是一条时代之线。进入20世纪,北京中轴线经历了一系列公众化与现代化的转变过程。

走进北京市中山公园,古木高耸、绿草青青,曾经的皇家祭坛环境清幽。“这里是北京第一处转变为城市公园的皇家坛庙——社稷坛,是北京中轴线公众化的开端。”北京市中山公园管理处遗产办公室主任盖建中说。

从明朝保留至今的社稷坛由青白石砌筑,祭坛上按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中黄铺设五色坛土,吸引不少游客驻足。

历经多年的公众化转变过程,北京中轴线上的景山、故宫、太庙、天坛、先农坛等昔日的皇家宫苑建筑和礼仪祭祀建筑均转变为面向公众开放的公园或博物馆。

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延续居中、对称的原则,体现出对北京中轴线建筑景观秩序的尊重,反映着中国传统规划原则、建筑审美倾向在当代的延续。

当夜幕低垂,站在鼓楼二层向南眺望,沿北京中轴线延伸的地安门外大街上,经过外立面改造、风貌恢复的各类建筑在灯光的映照下流光溢彩。

北京钟鼓楼是“后市”区域的标志性建筑,与天安门、端门、故宫构成的朝堂空间,共同展现了中国古代“面朝后市”的理想都城规划范式。元代时,地安门外大街曾是北京最繁华的商业区之一;时至今日,这条大街沿线依然分布着大量的商业店铺。

古老与现代贯通,卓越与伟大交织,如今的北京中轴线,依旧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与创造力焕发出新的生机,也铭刻下新时代的印记。

□名词介绍

“北京中轴线”

15个遗产构成要素

“北京中轴线”遗产区面积589公顷,缓冲区面积4542公顷,15个遗产构成要素为:钟鼓楼、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太庙、社稷坛、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正阳门、南段道路遗存、天坛、先农坛、永定门。

据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可“北京中轴线”的完整性、真实性和保护管理状况,及其作为社会和政治中心对中国社会发挥持续的作用,认为“北京中轴线”代表了世界城市历史中的一种特有类型,其所体现的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和“中”“和”哲学思想,为世界城市规划史作出了重要贡献。

□知多一点

世界其他城市

中轴线有多长

在世界文明的画卷上,多个国家城市的轴线各美其美。著名的香榭丽舍大街就是巴黎的中轴线,诞生于17世纪,自东向西贯穿多个城市地标,总长4.5公里;柏林传统中轴线所在的林登大街,最初是狭窄的骑马御道,始建于1573年,长约1.5公里;巴塞罗那、华盛顿和堪培拉的中轴线与北京传统中轴线的长度相差不大,但它们建成已在19世纪或20世纪。

放眼世界城市中轴线体系,北京中轴线的规模和魅力独占鳌头——7.8公里之一贯到底、700多岁之阅历沧桑、规划理念之完整先进、山水道路之元素丰富以及由此蕴藏的深邃审美观念与人文内涵,每一样均为北京所独创,为中国所独有。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