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吴雪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7月23日,由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出品、福州市闽都文化艺术中心(福州市歌舞剧院)创演的音乐剧《三坊七巷》在福州海峡文化艺术中心歌剧院首演。这出以福州旧城改造为背景的大型现实题材原创音乐剧,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在三坊七巷这片历经岁月的“里坊制度的活化石”即将面临拆迁时,文物管理局工作者陈晓榕与拆迁办副主任冯志新之间因林觉民故居拆迁而引发的保护与拆除之争。近日,海都记者采访了该剧的艺术与舞蹈总监、福州市闽都文化艺术中心主任林姝敏,了解音乐剧背后的故事。
城市进程中,三坊七巷“拆”与“保”如何抉择
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作为福州本土的历史文化名片,三坊七巷一带是福州的文化中心,对于代代福州人都有着别样的意义。20世纪90年代福州对三坊七巷片区的旧城改造,成为福州城市发展与文化保存讨论的风向标。在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热烈展开,社会古建筑与文化遗产保存意识愈发高涨的当下,回首来时路便有了更多的积极意义。
“我们也是三坊七巷的‘老居民’了。”林姝敏笑着说。2004年以前,福州市歌舞剧院坐落于三坊七巷中的黄巷,在当时还属剧院“萌新”的林姝敏与同事们眼中,南后街正如今天的东街口,是一条很有烟火气的“潮街”,那里居住着大量的居民,有很多衣服店,小姑娘小伙子们下了班就将一条街从头逛到尾,“和店主买衣服砍价,对半砍”。
但由于房屋与市政配套的陈旧,居住的不便也是有目共睹。破败的街容,街上乱拉的电线,很多杂院里没有卫生间,粪水车在街上“哐哐”行走。夏天里一来台风,剧院就停电,因为风雨刮断了老树的枝丫,压到了电线,练舞中的演员们总是冷不丁陷入一片黑暗。改造三坊七巷,不仅是整改市容市貌的要求,也是坊巷居民改善居住环境的迫切愿望。
拆什么?保什么?怎么拆?个中的论争是城市发展与文物保护间持续的对话与抉择。上世纪80年代,福州市有关部门批准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拆除林觉民故居部分建筑,准备建设商品房。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力排众议叫停开发,强调:“要在我们的手里,把全市的文物保护、修复、利用搞好,不仅不能让它们受到破坏,而且还要让它们更加增辉添彩,传给后代。”
创作的过程,是与坊巷的历史对话的过程
在本次音乐剧《三坊七巷》的演出中,福州市闽都文化艺术中心便将这一段往事搬上了舞台,并以感情线串联起“文物管理局工作者”与“拆迁办副主任”两个针锋相对的人物,演绎出一段有冲突也有欢乐的音乐轻喜剧。
直到剧目的策划排演紧锣密鼓地展开,在坊巷间工作多年的林姝敏才意识到,这位曾经的老朋友熟悉又陌生。他们从未真正认识坊巷,去触摸砖瓦的厚度,了解个中的文化历史与深远底蕴。
在三个月的剧目创排过程中,创作团队在采风与讨论中与坊巷历史对话,也与自身过往的经验对话,将悠远的坊巷辉煌与鲜活的个人体验,一一融入剧目的表现之中。
上世纪90年代夏天流行的塑料凉鞋、街角的卖肉燕老板、福州老人家聚集在大树下打的四色牌、路边的剃头小摊子、改革开放时从广州进货的时尚倒爷倒姐……舞台上呈现的鲜活元素,将观众快速拉回到当时福州的市民生活中。演出团队中也有很多“90后”、“00后”演员,他们没有见过上世纪90年代的三坊七巷,但在一遍遍磨剧本,与老演员的对戏与对话中,一座跨越时光的三坊七巷,在一场场排练之中愈发洗练出鲜活的面貌。
古老与现代的抉择
是每个人身边的抉择
“古建筑‘拆与不拆’的问题,在文保意识普及的当下听起来其实不是很难。但是怎么去演绎它,能够让剧目为更多人接受,让人们对这个问题有更多鲜活的体会与思考,这才是剧目所希望展现的内涵。”林姝敏说,古建筑保护的话题听起来很遥远,但其实时时在我们身边。一座我们身边习以为常的老屋,它要不要保留;修筑道路经过的古建筑,也许承载了这片地区居民最温暖的记忆,路要不要改道……桩桩件件都是每个人身边的故事,是属于每一位周边居民的温暖时光。
因此,导演组选择了当下广受欢迎的音乐剧形式,加入旋转舞台与冰屏LED的炫酷舞台效果,以生活化的音乐、舞蹈及对话,与年轻观众幽默互动,以丰富的表现力、强烈的感染力来展现这些既有历史纵深,又不失时尚与活力的故事。
不少同行专家与有关领导都对《三坊七巷》7月23日的首演有着很深的印象,说要“二刷”,同时也提出了不少改进的建议。这不仅是一部关于城市发展与文物保护的深刻探讨,更是一次对“闽都文化”根与魂的深情回望。正如导演,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原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刚所言:“希望通过我们的精心演绎,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三坊七巷,了解福州这座城市,感受这个改革开放伟大时代的风采。”
据悉,后续《三坊七巷》将据此进行更多完善与提升,让它能在9月中旬以更完美的面貌与观众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