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5版:史话 上一版 下一版  

想开点吧! 陶渊明也教育不好孩子

暑假已过半,不少家长纷纷吐槽被暑假“折磨得要崩溃了”。古人带娃也这么崩溃么?古人的智慧从来不会让你失望。

中华民族历来以重视家庭教育著称。历史上,许多父亲喜欢用家书、家训的方式,将亲身经历凝练成能让孩子受益终身的金玉良言,其中不少甚至流芳千年。而慈母们的教子故事,对今天的教育也仍不失为一种启迪。

不过,也有一些佛系爸爸,比如陶渊明,孩子懒也好,不爱读书也好,快乐就好。看吧,连陶渊明也教育不好孩子,所以就想开点吧。

佛系陶渊明

孩子懒没关系 快乐就好

东晋的陶渊明是历史上有名的田园诗人。

陶渊明三次娶妻,一共生了五个儿子,他最初对孩子们的期望也很大,也怀了好好教育的决心,打算让儿子在官场里卷一卷。

然而许多事总是事与愿违,陶渊明一度出仕做官,却因为受不了社会的腐朽黑暗而弃官归隐田园。因为不擅长农活儿,辛苦之外落了个“草盛豆苗稀”的结局。

儿子们呢,肯定也要跟着回归田园,田园生活辛苦,却又快乐,上树抓鸟,下河捞鱼,田野里追兔子,奔跑跳跃,广袤的大地是天然的游乐场。

至于好好学习,算了吧,没时间,也没那环境。

孩子们在田野里撒欢,五个儿子都活成了随心所欲的样子,离世俗的“优秀”越来越远了。

陶渊明做了啥呢?他写了一首《责子》诗来控诉儿子们的行径:“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他写的依次是五个儿子的小名:舒、宣、雍、端、通。

陶渊明在这首诗里如实描述了几个儿子不争气的状态,大儿子都快成年了,还是无比懒惰,天天躺着,二儿子倒是不懒,但不喜欢学习,三儿子四儿子也过了十岁了,连数都不认识,小儿子九岁,天天就知道吃!

眼看着几个儿子不会有世俗意义上的出息了,更别提什么光宗耀祖,那怎么办呢?他对自己说,这就是命啊,一醉解千愁吧。

宋代黄庭坚看了陶渊明这首《责子》诗,说道:“观渊明之诗,想见其人岂弟慈祥,戏谑可观也。俗人便谓渊明诸子皆不肖,而渊明愁叹见于诗,可谓痴人前不得说梦也。”

虽然表面上是责子,言语间却充满了宠溺和诙谐,一幅任由小孩自由发展,看着他们快乐奔跑的天伦之乐图画。

也许是远离世俗日久,在归田园居的平淡轻松时光里,陶渊明早就放弃了对儿子们去官场里卷的期盼,我不逼你去按照普世价值活着,你懒也好,不爱读书也好,是个吃货也好——快乐就好。

郑板桥教育儿子

流自己汗吃自己饭

清代“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不仅诗、书、画令人叫绝,对于孩子的教育,如今看来,也颇具远见。接近晚年才开始仕途生涯,郑板桥时常不在孩子身边。但给远在扬州的堂弟郑墨的家书中,教育问题是永恒的话题。

据史料记载,郑板桥44岁中进士,50岁担任范县县令,直至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61岁还乡。在离开家乡,在外考试、游学、做官期间,郑板桥写下了大量家书。

郑板桥在52岁的时候,有了一个儿子。按理来说,老来得子,老父亲该喜极而泣,异常娇宠溺爱,但他却没有。相反,他在书信里对弟弟说:“家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他。凡鱼飨果品,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嬉跳跃……夫读书中举,中进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个好人。”对于家里仆人的儿女,郑板桥也反复提醒,要平等对待,别让儿子欺负他们。比如儿子吃糖果,与其让其他孩子在一旁看,不如一起分享。

不仅是培养孩子的仁爱之心,还有独立自主的能力。直至去世前,郑板桥还将儿子叫到床前,并教育他,“流自己汗,吃自己饭,自己事业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好汉”。

辞职遭孩子们反对

辛弃疾写词骂孩子

我们都背过《孟子》里这样一段著名的篇章: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没错,古人带娃首先让娃“劳其筋骨”。南宋文学家辛弃疾就在《清平乐·村居》里这样写道:“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你看,连分工都这么明确。

南宋官员们的俸禄挺高的。按照辛弃疾的正三品官职来进行换算,他的年薪应该在200万左右,雇些丫鬟小厮来做这些闲杂事务,那是再正常不过,但辛弃疾偏不。

他对孩子要求颇为严格,关于劳动这件大事,还专门给孩子们写过一首词,词牌名为《最高楼》。在这首词的序中,他毫不避讳地写了创作缘由:吾拟乞归,犬子以田产未置止我,赋此骂之。

我打算辞职了,但我的孩子们却不同意,认为我还没给他们置办好田地豪宅,对于这种打算啃老的行为,我非常不爽,于是我写了一首词狠狠骂他们。在这首词里,辛弃疾主要强调了一个观点,那就是再奢华的豪宅田亩也会瞬间化为乌有,唯有知足常乐,靠自己的双手,好好劳动。

4岁欧阳修“家贫”

妈妈用芦秆教他写字

在教育子女方面,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母亲也堪称楷模。在欧阳修4岁时,父亲便离他而去。当时,不到30岁的郑氏带着一对年幼的儿女生活顿陷困境。幸好郑氏出身名门望族,再加上她“恭俭仁爱而有礼”,虽守寡抚孤,却意志坚强。

欧阳修到了上学的年龄,因家贫无资,郑氏只能“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这就是传颂至今的“画荻教子”。

欧阳修长大后,前往都城开封参加进士考试,连考三场,都获得了第一。得知儿子当官后,郑氏担心儿子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官员,以其父为官清廉、乐善好施、宅心仁厚的事迹教导儿子,对于母亲的教导,欧阳修当时全牢记在心。

欧阳修走上仕途后,家里日子逐渐好转,可母亲依然过着节俭的日子。欧阳修不解地问母亲:“有新袄子不穿,何以还穿得这么朴素?”母亲回答:“还是节俭为好,存些积蓄,以备不时之需。”后来欧阳修被贬,母亲也没有表现得太难过,她教导儿子:“你能平静对待,我亦非常欣慰!”可以说,郑氏那些语重心长的教诲深深地刻印在欧阳修的脑海中,遂教出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士林文豪。

从古至今,“成长的烦恼”困扰着一代代孩子和家长。当下疯狂“鸡娃”的家长们,不妨放下焦虑。或许,从古人的育儿经中,能悟出一些家庭教育的真谛。

(综合北京青年报、现代快报、北京晚报)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