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罗丹凌
今年52岁的陈义斯是“闽投一号”的养殖工人。入职之前,他无法想象,在养殖水体约6.2万立方米的全国首台半潜式渔旅综合深海养殖装备——“闽投一号”上,只需要3名养殖工人。
8月9日,福州市连江县定海湾水域,水天一色。从码头乘接驳艇出发,经过10分钟左右的航行,此次参加“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的媒体记者们便抵达离岸5海里的“闽投1号”,看福州如何“向大海要粮食,打造蓝色粮仓”。
这艘“深水豪宅”里,随处可见“黑科技”
“闽投一号”,又被称为大黄鱼的“深水豪宅”,其总长92米、宽36米、高27米,分为水下养殖区和水上休闲区,庞大的钢构基座托起水上部分,甲板可活动面积有3000平方米,年产大黄鱼约800吨。
登上这艘巨型“海洋牧场”,记者发现,平静的海面上漂着一个装载着机器的“浮标”:一根长约5米的黑色水管悬挂在海面上……别看不起眼,其中却有着大文章。
据“闽投一号”养殖项目负责人范永杰介绍,黑色水管为智能化投喂设备。每年5月至7月,是大黄鱼快速生长的时期,每日为大黄鱼投食两次。冬季则每日投喂一次。装载着机器的“浮标”,可实时收集水质、水温、盐度、海流等海洋环境数据,确保大黄鱼生活在舒适的环境中。
当然,“闽投一号”上的“黑科技”绝不止于此。配备的网衣机器人采用空化水射流技术,可以清洗网衣上的海草、贻贝等附着物,搭载的水下高清摄像机和照明灯还能观察实时的水下情况;水下声呐会监测到大黄鱼的体型和生长情况;“通感一体”基站,能对无人机接近、船只异常行为进行预警。
一手抓科技,一手抓环保。范永杰介绍,“闽投1号”采用全套可再生能源转化供电系统,以太阳能、波浪能双清洁能源为主要动力,可为海上基础网络运营提供不间断电源,解决传统海上渔船发电功率小、污染大的问题。平台还配备了污水处理舱,净化后的污水由排污船运上岸处理。
“玩海”新方式,甲板上吃住游乐
海面下方养殖美味海鲜,海面上方发展特色旅游。在采访中,记者也着实体验了一把当前福州人的“玩海”新方式。
据悉,“闽投1号”配套有海景客房、海上餐厅、智能会议室、亲水平台、露天水吧、智慧渔业体验中心、休闲垂钓区、海洋文创天地等。其中,海上餐厅可供116人同时就餐,提供大黄鱼、鲍鱼、鱼丸、海带等“海连江”特色海产品;海景客房有25间,入住后可以欣赏不同时段海上风光;智能会议室可容纳48人,满足团队办公等需求。
“游客近可以看大黄鱼在海中欢腾,品赏连江最地道的‘一口鲜’,远可以乘坐快艇挥竿海钓,感受不一样的乐趣。”福建福鱼荟科技有限公司品牌经理冯祺介绍,碰到游客,他还会传授挑选大黄鱼的秘诀——即鱼眼要透亮,鱼鳍要修长,鱼尾也要修长,“符合这三个标准的大黄鱼,吃起来没有土腥味,还有一股淡淡的奶香,非常鲜美”。
告别汗水渔业,迈向智慧渔业
从传统人工式养殖到自动化智能化养殖,福州人已成功唤醒了沉睡的海洋资源。
2023年,陈义斯受聘于“闽投一号”。在此之前,他从事传统养殖行业,养殖黄鱼、鲈鱼、红古、鮸鱼、真鲷以及海鲫等鱼类。经历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养殖方式,陈义斯感慨万分:“最大的感受是人轻松了,人工费少了,吃住条件改善了。”
陈义斯给记者做了一番对比:从前养10尾(只)中苗黄鱼,需要2至4名工人,如今养800吨黄鱼,只要3名工人;从前单是投喂鲜料,就要花2个小时,如今他只要把饲料放进设备里,让其自动投喂,只需10分钟;从前清洗网箱,一整天都不够,如今这个活交给了机器人,他轻松解放双手。
科技创新,让“海洋牧歌”越唱越响。记者了解到,2023年,福州水产品产量307.5万吨,居全国第二;渔业产值691.85亿元,居全国第一。水产品人均占有量突破360公斤,是全国人均水平的7倍,鱼虾等水产品早已成为福州人餐桌上的家常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