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奥运会当地时间11日落幕。奥运会期间,除了精彩的比赛外,各国运动员的队服也可圈可点。其中,中国体育代表团的领奖服由环保再生纤维打造而成,在抗皱等方面具有良好性能。在没有化纤材料的古代,中国老百姓的衣服主要由棉、麻、丝等材料制成,抗皱性较差。
古人讲究礼制,除了士人的日常着衣外,祭祀等重要场合更要求人们仪表得体。古人如何将衣物熨烫平整?这当然少不了熨斗的使用。
“北斗”、钴鉧
熨斗的别称有不少
老熨斗以铜质材质最为常见,另外还有铁和陶瓷等制作的熨斗,因其形制类似北斗七星的走向,又有“北斗”之称。相比于现代可直接加热的电熨斗,古代熨斗在熨衣前,要将燃烧的火炭置于熨斗内,利用金属导热与熨斗自身的重量来烫平衣服上的褶皱。故而,熨斗又被唤作“火斗”。唐宋时期还有人将熨斗称为钴鉧。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中有《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两篇游记,其中的“钴鉧潭”就因水潭形似熨斗而得名。
熨斗另有“金斗”之称,一说是古时贵族人家的熨斗采用鎏金工艺,极为精美,故名金斗;另一说是古代有将青铜称为“金”的习惯,熨斗多由青铜制作而成,称作“金斗”便不足为奇了。宋人秦观有词曰:“玉笼金斗,时熨沉香。”词中便将熨斗唤作金斗。
熨斗曾是刑具
也是权力的象征
熨斗听起来像是很现代的词汇,其实先秦时期已经出现了。远古先民多以草叶兽皮遮身,自然没有熨烫衣服的观念。及至先秦,人们的服饰材料主要是丝、麻,并一直延续至隋唐。这些易皱的服饰材料是催生熨斗的主要原因。
熨斗曾是刑具,也是权力的象征。由于铜的导热性好并易于铸造,古代熨斗多用青铜铸成,其出现可以追溯到商朝,相传最初是作为刑具而发明,也就是商纣王所施的炮烙之刑。
1975年,河南郑州桐树村窖藏曾出土东汉铜熨斗和铁钳、铁镣、铁锥等铁刑具。这些刑具的出现,可能说明了东汉时期仍延续商代将熨斗作为炮烙刑具的功能。
可熨衣可量尺寸
东汉的“工业设计”
从已有的考古发现来看,到了汉代,随着我国养蚕缫丝和青铜铸造的发展,熨斗作为熨烫衣服的工具开始兴起,成为宫廷或贵族的日常用品。
可熨衣服,可量尺寸,这是东汉的“工业设计”。邯郸市博物馆收藏的“刻度天禄架铜熨斗”是一件东汉豪华版熨斗,由支架和熨斗两部分组成,许是支架高大厚重很“靠谱”,或是对熨衣服过程太好奇,瑞兽“天禄”停留在支架顶端,准备见证衣服由皱到平的神奇时刻。“天禄”为传说中的瑞兽,是常见的汉代装饰,寓意为“天赐的福禄”。
使用时将熨斗从支架抽出,斗内放上燃烧的木炭,待底部热得烫手,便可使用,还可根据不同的温度熨烫不同的衣料。
不熨衣服的时候它也有妙用,斗柄平面刻有12寸刻度,每一寸画了3个圆圈,可当尺子作丈量用。而我国出土的各种熨斗中,这种带刻度的熨斗比较少见。
“刻度天禄架铜熨斗”约9公斤重,且出土于东汉王侯级别的墓葬中。有专家认为,它表达了古人“持(熨斗)柄以熨天下”之说,象征着权力与威望,是墓主人身份等级的象征。
一千多年前
闽地已有铜熨斗
到了魏晋南北朝以后,熨斗传入民间,走入寻常百姓家。
《世说新语·夙惠》中记载:东晋玄学家韩康伯年幼时家境贫苦,隆冬时节只穿一件短袄。母亲殷夫人给他做衣服,让他拿着熨斗取暖。她对韩康伯说:“你先穿着短袄,以后再给你做夹裤。”韩康伯说:“无须做夹裤了。”母亲问他原因,他说:“火在熨斗里,熨斗把也会热。我现在穿上短袄,下身也觉得热了,所以无须再做夹裤。”母亲非常诧异他的回答,断定他将来一定会成为治国之才。故事中的韩康伯家境贫苦,仍可使用熨斗,可见魏晋时期熨斗已是寻常人家的生活用具之一。
福建博物院馆藏有一件出土于南平邵武市故县村的南朝铜熨斗。结构很简单,就是一个平底的小铜盆加上一个铜手柄。古人在熨衣服前,会把烧红的木炭放在熨斗里,等底部热得烫手了再去烫衣料。小铜盆的口沿比较宽,就是为了防止烧红的炭灰溅落到衣服上。
这件铜熨斗虽然造型朴素,没有什么花纹装饰,但在南北朝时期还是属于奢侈品。
宫女彻夜不眠
为皇帝熨烫御衣
隋唐时期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富足,丝织业非常发达,人们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来讲究穿衣打扮,用熨斗熨衣已经成为上至君主,下及黎民百姓的必备工具。诗人王建的《宫词》诗,描写了唐代宫女彻夜不眠,为皇帝熨烫御衣的情形,“每夜停灯熨御衣,银熏笼底火霏霏”。御衣是君王之服,每天晚上宫女都要将其熨烫平整,保证第二天皇帝上朝议政时,衣着挺贴。
唐代画家张萱则根据唐代城市妇女在捣练、理线、熨平、缝制劳动操作时的情景画成了一幅《捣练图》,此画原藏于圆明园,被掠夺后流失海外,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画中可见两名妇女将一匹白练向左右两边撑展,白练中部亦有两名妇人,一人捏住织物的一边,另一人执熨斗,表情专注地熨去捣练(捣洗煮过的熟绢)时产生的皱褶,熨斗内可见炽红的炭火。这幅画正是唐人使用熨斗的真实写照。
画中,妇人持的是在熨斗长圆柄内插入的木柄。这种有长圆筒柄的熨斗,一直沿用至清代,造型虽略有差异,但插入木柄防止烫伤的形制却千年未变。
拿个熨斗宣誓忠诚?
让人意外的是,熨斗除了熨烫衣服的功能,后来还引申出顺从忠诚的深层蕴意。
《隋书·李浑传》中曾记载了一件事:隋文帝对镇守并州的李穆不放心,怕杨家的江山被李氏夺走,所以心里很不爽,思谋着搞掉李穆。这李穆也是人精,他没有反心,奈何皇帝不信,怎么办?思来想去,忽然看到一把熨斗,于是就让儿子李浑入京,拿了熨斗作为信物献给隋文帝,说:“愿执威柄以熨安天下也。”表示自己不会叛变,只对皇帝忠诚服从。没想到隋文帝拿过这个玩意儿心情大悦,李穆逃过一劫。
原来,古代的熨斗中有刻度,有丈量天下的意思,算是一种权杖。李穆上缴熨斗,意思是交出权柄。这种梗,估计只有古人才会玩。
浪漫的宋人
边熨衣服边熏香
到了宋代,熨斗的斗变深,出现了空心短柄,可插入木把,防止烫手。另外,熨斗还被用来熨纸、护书。宋人还发明了熨斗与熏笼一体的器具,在熨平衣物褶皱的同时为衣物增香。
而从海南省博物馆珍藏的一件汉代飞鸟长柄铜熨斗镂空的盖部来看,该熨斗也很可能作为熏炉使用。两汉时期,古人已将熏炉作为燃香之具,诸器之中以博山炉最负盛名。汉代飞鸟长柄铜熨斗顶部的博山造型,也是其作为熏炉的印证。古人熨烫衣服时还要熏衣,正所谓“朝衣熨帖天香在”,在熨平衣褶的同时将衣物熏香。
在宋元造型的基础上,明清时期的熨斗,将靠近手柄的口沿更高地昂起,更好地防止火星外落,纹饰题材也逐渐丰富广泛。
民国以后,随着电熨斗的引进,中国传统的熨斗才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中国是“礼仪之邦”“衣冠之国”,衣冠正是礼仪的外在表现形式,熨斗不仅熨平衣服的褶皱,也蕴含了人们对精致生活的追求。
(海南日报、央视新闻、福建博物院、兰州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