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江方方/文
林歆瑞/图
这个8月,长乐冰饭入选第五批长乐区非遗传统技艺项目已满一周年,福州市长乐区商务局正紧锣密鼓地谋划着成立冰饭协会。而这个月也是福州地铁6号线开通两年之际,地铁6号线被长乐当地称为“冰饭直通车”,搭上这条地铁来长乐夜市的,多半是为了那一口长乐味道。
长乐人的童年记忆
从地摊到连锁经营
不吃鱼丸和锅边糊,在长乐本地“90后”小陈的记忆里,自己从小最爱的小吃是长乐冰饭,而最初的冰饭都是在手推车式的地摊上吃:老板左手端着一碗预备好的糯米,右手戴着手套抓上冰沙、红豆、绿豆、花生和芋圆;最后,清凉的冰沙滑过,带上一点糯米的嚼劲和花生的酥脆,酷夏的浮躁一扫而空。
饭冰冰连锁店老板林银辉就是从小摊贩做起的,将连锁店开到了仓山区、台江区。林银辉决定店名时也简单干脆:“冰饭冰饭,反过来就叫饭冰冰吧。”
8月5日这一天是一周工作日的第一天,天还没黑,长乐区奎桥美食街的饭冰冰店门口已经开始排队等位。
林银辉认为自己冰饭生意经营好的制作关键在于糯米和糖水的质量。糯米饭的口感是灵魂,蒸煮糯米的火候和时间都十分讲究,这样冰饭里的糯米才能既有嚼劲又黏糯弹牙,让人停不下嘴。而糖水就更要注意卫生。“糖水坚持自己熬制、冰镇,绝不购买不明渠道的冰块冰沙。”林银辉还对冰饭品种不断创新和改良,加入各种新鲜水果、果酱、坚果等,衍生出奶茶、水果、包心芋圆等多种口味和形式。
郑和改良冰饭配方 传统技艺流传至今
冰饭传统技艺的产生可以追溯到600多年前的明朝前期。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于长乐太平港伺风开洋,在长乐采买补给、招募水手、修造船舶与祭祀海神。从长乐招募的水手大多是渔民,他们带着家人做好的冰镇饭食上船食用,这吸引了郑和的兴趣:由于海上风大浪高,船上无法升起炊烟煮饭,他们就会在出海前煮好糯米饭,并加入各种煮熟的食材,然后将其放入窖冰中浸泡防止发馊变质,这样可以方便携带出海应对几天的饥饿。郑和受此启发,考虑到食物的营养和口感,对渔民饭食的配方进行了调整,添加了糖水并改用精致的冰沙进行冰镇防馊,以确保食物具有营养、美味、不易变质的特点,这就是早期的冰饭。他将配方和做法与当地民众分享,经过改良后,这种冰饭的传统技艺得以流传开来,而郑和与冰饭的美好故事也因此广为人知。
过去的渔民生活简朴,通常不会花太多钱购买价格相对较高的食材,与郑和的船队及其他官家无法相比。虽然他们使用的方法相同,但由于配料的不同,做出来的口味也各有不同。长乐人经过几百年的不断探索和调整,针对不同人群对口味的要求,开发出了多种口味的冰饭。这种小吃不仅美味可口,还能提神润喉,备受当地居民和游客的喜爱,逐渐成为长乐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特色小吃之一。
福州市长乐区位于闽江口南岸,此地出产优质糯米、花生、槟榔芋等食材,因此长乐冰饭成为当地居民和游客所钟爱的高品质小吃。作为一道历史悠久的美食,长乐冰饭也已成为当地的文化符号和代表,代表着长乐区的传统文化和民俗习惯,对当地的文化传承和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目前,长乐全区共有27家经营冰饭类为主的餐饮企业,其中奎桥美食街区主营“长乐冰饭”的就有7家。冰冰喵、口水熊、瓜狗、糯米兔……长乐冰饭卡通系列形象也随之应运而生,助力推动长乐冰饭品牌,传播长乐美食文化。
冰饭美食夜市“吸睛” 这座城“越夜越美丽”
“地铁开通后,缓解了交通堵塞和停车难,能感受到夜市的人气比以前更旺了。特别是暑假期间,客流量增加了30%~40%,我们的生意自然就更好了,不少商家心底里都很开心。”林银辉表示。
在长乐,不乏以长乐冰饭为代表的特色美食夜市。特别是十洋国际—奎桥美食街商圈,日均客流超过2万人次,日均销售额超过8万元,成为长乐夜色经济的重要支撑点。
走出地铁6号线十洋站就是长乐奎桥美食街,以洋锦社区为主,还有吴航街道十洋村、胜德社区部分组成的美食街区。地铁正在成为串联长乐夜色经济的“黄金纽带”,为城市运行源源不断输送着所需“能量”,持续提升消费热度。
这两年,长乐区从街区规模、氛围营造、创新消费、业态升级、服务拓展、强化管理等6个方面制定了街区(商圈)提升标准,着力培育夜间经济圈,为市民提供高品质夜间消费场所,让这座城“越夜越美丽”。
据长乐区商务局介绍,今年1—6月,长乐区各街区(商圈)共开展868场次各具特色的主题促销活动,吸引客流量超100万人次,累计拉动销售额超4576万元。夜色经济正在成为长乐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它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为城市进步带来了新的机遇。长乐区将打造更多夜市街区,进一步提升夜经济品质,为城市生活带来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