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史话 上一版   

古人旅游前也得先办证?说走就走没那么简单!

如今,一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足以激发无数人说走就走的旅行冲动。当我们沉浸在便捷的信息和技术带来的自由之中时,是否想过在古代,人们的每一次远行都需要经过怎样的筹备与考量?从各种复杂的身份验证和出行许可,到仪式感满满的远行准备,古人出门远行究竟有哪些讲究呢?

想去看看世界之大?要有正当理由

中国文字很早就出现了表达旅游和旅行意思的词汇。如《周易·观卦》中就有“观国之光”的词语,也就是后来“观光”一词的由来,即旅游的意思。到南北朝时,著名的梁朝诗人沈约,在题为《悲哉行》的诗中写道:“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这是迄今所知“旅游”一词在中国典籍中最早出现的一次。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话曾经在网络上风靡一时,成了许多人旅行的理由,但这在古代可行不通。古人常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当时,只有游豫、游宦、镇戍、游学和经商等正当理由方可远行。

“游豫”指的是古代帝王的巡游活动。例如,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修建驰道用于巡狩,他在位期间曾五次巡视全国;汉武帝七次登临泰山,六次穿越萧关,北至崆峒,南达浔阳,足迹遍及许多名山大川;乾隆皇帝六次南巡江南,堪称游豫典范。

“游宦”泛指官员远离家乡赴任。东汉时期实施的“三互法”规定官员须避开自己和妻子的家乡任职,两州长官不得相互任职;明朝规定“南人官北,北人官南”;清朝官员则需“避籍”,即在距离家乡五百里以外的地方任职。古代官员在离乡赴任或遇升迁、贬谪时,便需跋涉“游历”,途中留下了如唐代王勃所作的“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等经典思乡怀远之作。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杜甫追忆开元盛世时如是说,这反映了唐代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景象,旅游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随着科举制逐渐完善,对外交往日趋密切,文人、商人等用双脚、马匹、车驾船只丈量出古代中国的锦绣山河。

古代出游 需备好通关证件

现代人出门,身份证、护照等证件必不可少。其实,古人也同样如此,也有必备的“身份证”。

《周礼》记载:“门关用符节,货贿用玺节,道路用旌节……无节者,有几则不达。”符节具有免税和通关的功能,是水陆交通的凭证,相当于现在的交通运输通行证。符节形状多样,有虎形、马形、龙形、竹节形等。到了战国时期,符节上通常会刻有持节人的姓名、颁发官员、日期和目的地等信息。

汉代的通行证被称为“传”。起初,传是节的补充,后来成了一般吏民出入关津的凭证。《汉书·景帝纪》中记载:“四年春,复置诸关,用传出入。”传通常由木片制成,上面会写明颁发日期、官员名字、持有者姓名、过关事由等内容。

东汉时期的郑玄已有关于“过所”的记载,这一概念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广泛应用。到了唐代,普通百姓申请过所变得更为规范,也更加困难。申请人需要亲自到县衙提交书面申请,还需要有担保人。当官府严格审查通过之后,京城的尚书省、地方的督府、节度使衙门或州府才会进行发放。唐代的过所,通常是一式两份,官府盖大印后,个人拿一份,剩下的一份经官员签字后存档。

宋代的通行证称为“公验”,又称“公凭”或“公据”。有资格审批和发放公验的是出行者的原籍政府。因此,一个人要想离开家乡,首先需要到当地的户籍管理部门申请公验,不仅要证明自己的身份,还要说明自己出行的目的以及前往何处、途经何地、逗留几时等。

明朝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非必要不出行。如果确需远行,必须先向官府申请通行证,当时称为“路引”或“文引”,其中还注明了持引者的身高体貌特征,以防止冒用。除了外出者必须携带“路引”,邻里还需要了解出远门者的行程安排,若发现有人日久未归,需向官府报告。

古代远行乃“生死大事”

出游前的仪式感满满

强盗占山为王,猛虎毒虫当道,古代远行可谓“生死大事”。除了准备好通关证件,古人还会通过占卜选择吉日、祭祀路神、设宴为远行者送行,祈求旅途平安。

选择良辰吉日对于出行至关重要。《周易》中的旅卦“旅:小亨,旅贞吉”,强调了出行前占卜择日的重要性;《诗经·小雅》中的诗句“期逝不至,而多为恤。卜筮偕止,会言近止,征夫迩止”,描述了远行者通过占卜预测归期的情景。

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称为“祖道”。出行前,人们会对路神祈祷烧香,以求保佑。此外,祭祀之后,亲友会在路边摆酒设宴,为远行者饯行,抒发行旅离别之情。因此,祖道也被称为祖饯。祖饯需要一定开销,出行多备资财也可应对不测,故送行者通常不会空手而至,这也是人际交往、表达情感的正常方式。

“柳”与“留”谐音,有留恋、依依不舍之意。因此,古人离别时,有折柳相赠的习俗,即送行者会折一枝柳条赠予远行者,以表达不忍分别的忧伤心情。2022年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的折柳寄情环节,充分体现了这种“中国式浪漫”。

诗词歌赋画=古人朋友圈?

“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几乎是现代旅游的写照,发朋友圈也必不可少。旅程动辄数月,没有朋友圈的古人,旅途中会做些啥?

泛舟、采药、弋钓(打猎钓鱼)、烹茶、饮宴……吟诗作画、挥毫泼墨更是不可少。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及的行李清单中,除衣物鞋帽、杯碗盘碟、琴棋酒茶,还特别注明了携带笔墨纸砚,以便记载旅途中诗情画意和风土人情。

行至名山大川、名园遗址、古刹名寺,常见文人雅士“题咏”之作。黄鹤楼便时常出现在诗人口中:唐代崔颢诗中可见“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李白送别孟浩然时在黄鹤楼上远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宋代张顒也留下了“万顷烟云连梦泽,一川风景借西州”等诗句。明清时期,江南文人士大夫好游成风,旅游成为寻找灵感、放松身心的重要途径。

诗兴大发却没有朋友圈的古人,常将对秀美山河的热爱吟成诗、作成对,在挥毫泼墨和笔绘丹青中隽永流传。没有快捷的交通、精准的导航、完备的设施和服务,但古人克服重重困难出门旅游,行之所至悠然自得的心态,游山玩水皆成诗篇的才情,也成为当下人们旅游的“文化美景”。

(综合人民网、国家人文历史、新京报、北京晚报等)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