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政经事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去宁夏见证“山海情”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塞上江南写新篇”集中采访活动在宁夏举行,一段段“山海情”见证闽宁两地的深厚情谊

隆德县新和村借助闽宁协作提供的资金支持,打造了“网红”房车基地

N海都记者 唐明亮

马俊杰 文/图

8月8日至13日,由中央宣传部会同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开展的“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塞上江南写新篇”集中采访活动在宁夏举行。6天来,海都记者跟随采访团从银川出发,深入吴忠、固原、中卫等地进行集中采访报道。

其中,闽宁协作的“山海情”故事,让采访团感受到了闽宁两地的深厚情谊。

一个个传承故事,在宁夏落地生花

了解一座城,从博物馆开始。采访团首站走进宁夏博物馆,开启一场追寻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之旅。

据介绍,宁夏博物馆内收藏有石刻胡旋舞墓门、鎏金铜牛等文物5万余件。其中,石刻胡旋舞墓门为国宝级文物,见证了由西域传入内地的舞蹈,在唐代非常流行的胡旋舞。“不仅于此,隋唐以来,南方的青瓷和北方的白瓷在宁夏均有出土,这意味着宁夏民族交融的历史源远流长。”宁夏博物馆讲解员甄巍说。

宁夏还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采访团先后走进同心县红军西征纪念馆、西吉县将台堡三军会师纪念馆、彭阳县任山河革命烈士陵园。

“89年前,红军长征时推行的民族团结政策,为今天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在西吉县将台堡三军会师纪念馆内“回汉兄弟一家亲”的旗帜前,固原市文联主席杜彦荣介绍道。

历史需要铭记,更重要的是传承。在同心县红军西征纪念馆里,采访团见到一老一少两位讲解员。他们通过讲解红色文化,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厚植爱国情怀。在固原二中,一堂奔走108里的“行走的思政课”,学校师生已连续坚持了29年……采访中,一个个传承的故事在宁夏落地生花。

奋斗中的宁夏,各族群众生活有了新变化

此次宁夏行,采访团也看到了一个奋斗中的宁夏。

在西吉县马莲乡,当地持续发展特色产业,擦亮“马铃薯之乡”品牌,让当地农户直呼“马铃薯根本不够卖”。隆德县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乡村旅游与民族文化、民族团结紧密结合,共同绘制出一幅幅生动的民族交融画卷……

在吴忠市和中卫市,采访团看到的是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吴忠市大力推进新能源产业,英利新能源(宁夏)有限公司填补了宁夏太阳能光伏组件暨批量化加工生产、配套、智能制造、研发、设计空白;中卫市将发展目光瞄准沙漠和“风云”,光伏、云计算、全域旅游产业顺势崛起,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千年吟唱与浩瀚星空成为旅客们的诗和远方……

奋斗中的宁夏,也让当地群众生活有了一个个新变化。“收入足足翻了4倍之多。”在马莲乡,村民苏发强为采访团算了一笔账,10年前,他们一家年收入约2万多元,如今依靠马铃薯种植,他一个人一年就可以多赚4万多,家庭年收入达到10万多元。

采访团见证现实版“山海情”

1996年,福建和宁夏建立起对口协作关系,闽宁之间守望相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闽宁模式”。

在此次采访过程中,采访团也看到了一段段现实版的“山海情”。

来自厦门的黄水海为彭阳县搬来了3个车间,为当地的上百名家庭妇女解决了家门口的就业问题。六盘山下的隆德县新和村借助闽宁协作提供的资金支持,打造了“网红”房车基地,吸引不少外来游客前来避暑“打卡”。在中宁县枸杞产业园内,由宁夏枸杞和福建云霄枇杷结合打造的饮品,在市场上颇受欢迎。在固原市马莲乡,菌菇正助力当地农户增收……

马莲乡党委书记张志高说,菌菇是闽宁协作的产物,闽宁协作既是东西部协作的典范,更是助推“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的典型案例。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