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儿童智能手表成智能陷阱?

“防丢神器”暑期卖得红火,但社交和娱乐属性被不断放大,让家长很是担心

暑假期间,商场里的儿童智能手表门店生意格外红火。这个300多元到2000多元不等的“防丢神器”似乎成了小学生的标配。与此同时,它也引发了家长的焦虑。

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儿童智能手表的功能越来越复杂,在原本的安全属性外,其社交和娱乐属性被不断放大。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逐渐显现:诱导游戏消费、“涉黄涉暴”、泄露定位、孩子视力下降、沉迷虚拟社交……风口浪尖上的儿童智能手表,到底是“安全神器”还是“智能陷阱”?

现象:

儿童智能手表 成“潮流单品”

不少商场的小天才儿童智能手表展柜里,摆放着各种颜色的手表和不同款式的表带,展柜边放着一个泡有儿童智能手表的水瓶,旁边的指示牌介绍“游泳级防水,能戴着游泳的电话手表”。

除了小天才这个品牌,小米和华为也都推出了儿童手表,但这三个品牌的社交系统都是彼此相对独立的。

记者在三个品牌的门店里分别佩戴并体验了儿童智能手表,发现几乎每个品牌都推出了碰一碰加好友、好友圈、双摄像头拍摄、益智游戏、健康监测、NFC支付等“手机化”的功能。屏幕上花里胡哨的图标和益智游戏页面仿佛是一种新型密码,需要花时间摸索,所有功能和应用都缩在5厘米多宽的屏幕上。

如今,儿童智能手表是孩子们班上几乎人手一个的“潮流单品”。不少孩子表示,除了每周和父母通话,平时最喜欢花时间在社交功能上,比如假日活动时加好友聊天、拍照,甚至跳绳个数的PK。

然而,上海的全职妈妈Rita在一次出游中发现,朋友的高年级孩子似乎被儿童智能手表的步数PK功能“绑架”了,“他会去不停地挥动手腕,就像作弊刷步数。大家都在旅游,他却总是关注他的手表”。

杭州某公办小学班主任江书亭告诉记者,目前,对于儿童智能手表的携带,校内并没有明文规定,但一般不建议家长让孩子把儿童智能手表带到校内,“最实用的就是能打电话,其他我觉得功能越高级,孩子可能越容易分心”。

调查:

有太多附加功能 给不给用很纠结

今年下半年,杨慧的儿子即将升入杭州一所小学的六年级,使用的是华为4X智能手表。“小天才的娱乐程序太多了,很多家长并不希望儿童智能手表有太多附加功能。”她表示,家长可以在手机端一键管控孩子在手表上的软件和活动,“陌生电话和加好友都是要先经过我同意的”。

王思妍的女儿小敏正读五年级,从一年级就开始使用小天才儿童智能手表,“有利有弊。小孩子会忍不住智能手表的诱惑,很容易被分散注意力”。此外,王思妍还会关注孩子加了哪些好友和群组,“小敏会介意的,但我觉得主要还是取决于孩子和家长的沟通”。

某儿童智能手表门店销售员李迪给记者详细展示了孩子智能手表手机端软件的页面:上课禁用、睡眠模式、应用中心、手表零花钱、历史轨迹、拒接陌生人……家长控制功能非常多。然而,这种监控也可能导致亲子关系的变化。不少高年级孩子的家长和江书亭反映过自己因儿童智能手表和孩子产生矛盾。“孩子可能会花大量的时间在微聊上,还有朋友圈,并因此和家长产生激烈争吵。有的家长甚至都把电话手表藏起来了,不给孩子用。”

虽然家长可以禁用部分功能,但孩子会“吵着开”,有的家长甚至在争吵中将儿童智能手表摔碎。

此外,智能手表的品质是否足够好,也成为了家长们关注的重点。记者在黑猫投诉中发现,关于儿童电话手表质量问题、虚假宣传、手表应用诱导儿童消费等问题的投诉已超过1400条。

专家:

父母购买时应考虑功能

可合理干预“成瘾”问题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谷传华认为,儿童智能手表之所以在小学生中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反映了家长和孩子不同的心理需求。从家长的角度来看,“第一是出于孩子安全的考虑;第二是为了更好地‘监控’孩子的言行”。而从孩子的心理角度分析,这种“潮流”则更多地源于好奇与模仿,“也可能有攀比心理在起作用”。

谷传华表示,如何掌握“监控”的边界,对现代亲子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议父母在购买时应充分考虑其功能,明确自身的需求,根据每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征进行相应的教育。江书亭也表示,家长可以制定相关的家庭公约和奖惩规则,引导孩子正确、适度使用儿童智能手表。

针对家长担心孩子使用儿童智能手表“成瘾”问题,谷传华也提出,首先,生产商应简化儿童智能手表的功能。在产品上市前,相关部门应对其可能对孩子成长和健康产生的风险进行评估。其次,家长要及时地发现孩子在使用儿童智能手表中的问题并进行合理干预。 (应受访者要求,除谷传华外,内文受访者姓名为化名)

声音

行业标准亟待

制定和规范

电子产品使用低龄化及线上社交的普及,似乎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记者在采访中也听到很多家长表示,行业标准的制定和统一,是非常关键的。“比如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段设置可下载应用的范围。”一位家长表示,定位、联络以及紧急联系等必要功能,是家长对于智能手表所具备功能的核心诉求。但考虑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社交需求,智能手表的应用下载和使用权限,可以随着年龄段的不同而划分。这样既给予孩子合理的自由度,也能满足家长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监管。

□观点

警惕儿童“被困在手腕上”

近日,多名家长反映,一些儿童电话手表的功能和智能手机差不多。虽然不少品牌的儿童电话手表都设置了防沉迷系统,但在某视频平台上,记者看到不少免费教程,讲解如何解除儿童电话手表禁用模式,如何下载各种被禁用的APP。在某二手交易平台,有不少卖家提供儿童电话手表“破解服务”,破解后,就可以在手表上随意安装第三方软件。

因此,有必要给儿童电话手表功能列出一份“负面清单”,明确哪些功能不适宜安装在儿童电话手表上。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蓝玫表示,不能一味抵制电话手表进校园,除了学校、家庭后端的正确引导,还要从前端“防患于未然”。蓝玫表示,儿童电话手表厂家应承担起社会责任,不能一味追求利润,过多开发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娱乐软件。国家有关部门也应制定严格的行业标准,采取更有力的监管措施,确保产品符合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

(综合钱江晚报、中国青年报、福建日报)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