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谈天说地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一杯品牌奶茶才1.9元,你敢吃吗?

平台推出低价“拼好饭”引争议;记者实测两款“拼好饭”商品,与正价商品基本无异;专家表示,商家应保障食品安全,该营销模式才能持续发展

记者下的两份订单,相差6.6元

上图为正价商品,下图为“拼好饭”

N海都记者 梁展豪 实习生 朱鸿雨 文/图

每到饭点,点哪家外卖是每个打工人都要面对的问题。从凑起送、凑满减到货比三家,“打工人”在外卖平台上与商家斗智斗勇。

当外卖平台上各类餐饮打起价格战,咖啡、奶茶9.9元变得不足为奇,一平台的“拼好饭”在不为人所注目的角落已把餐饮价格卷到了6.9元,甚至1.9元。“几十块在其他外卖平台也就点一餐饭,在‘拼好饭’能点‘满汉全席’了。”一位“拼好饭”资深用户说道。

这个曾在2020年面向下沉市场推出的业务,如今正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悄悄流行,甚至成为打工人的新“求生指南”。那么,“拼好饭”的菜品与正价餐食有何区别?为何商家们愿意自降单价?海都记者就此进行了走访。

现象:热门套餐低至6.9元,“拼好饭”质疑声不断

记者通过“拼好饭”点外卖发现,在新人红包、社群红包的优惠下,一杯品牌连锁店的奶茶价格可低至1.9元,其他品牌连锁店的热门套餐也低至6.9元。“拼好饭”囊括早午晚餐、下午茶、夜宵等,推崇“拼单买更省钱,9.9元吃好”,正成为当代打工人、学生的点餐“神器”。

“几块钱的外卖你敢吃吗?”“桶里是拼好饭的,桌上是神券的,原价买的才是锅里的。”“低价外卖的卫生状况和食物品质令人担忧。”随着“拼好饭”的推广流行,网络上出现了很多质疑的声音。那么,“拼好饭”真的能吃吗?

自2020年平台试点“拼好饭”业务后,“热门餐品推荐+拼单点餐+统一配送”的方式逐渐来到消费者的身边,这种下单模式需要消费者“拼着买”。在该模式下,使用“拼好饭”点外卖时,消费者需自行发起拼单或与平台上已点餐的订单拼单。当然,如果消费者不想等待拼单,还可花几毛钱买一个免拼,直接下单。

通过用户集中下单、商家集中出餐、骑手一次集中配送多单,商家也提高了出餐效率,由此成为“拼好饭”低客单价配送的主要原因。

实测:包装、内容物等与正价商品无区别

相较于外卖店铺中琳琅满目的菜品,“拼好饭”的可选套餐种类明显少了很多,几乎都是商家搭配好的热门套餐。

记者在“功夫卷凉皮”店铺分别下单了一份“拼好饭”的“功夫卷凉皮+烤肠”(11.2元)和一份正价的“功夫卷凉皮+烤肠”(17.8元),收到外卖后发现两个订单在包装、内容物等方面都毫无区别。但相较于“拼好饭”只有两款卷凉皮可供顾客选择,外卖店铺的各类凉皮制品让顾客拥有更多的购买自由。

除了早中晚餐,各类奶茶饮品也可以在“拼好饭”中买到。记者加入“拼好饭”社群并领取3元社群红包后,在“拼好饭”成功下单一杯连锁品牌的大杯珍珠奶茶,售价仅为2.9元。其产品外观、口味与正价产品没有任何区别。

商户:没必要砸自己招牌,薄利多销走量引流

福州一位外卖商家说,“拼好饭”的产品和店铺正常购买的产品没有任何区别。“我们的粉和量都是一样的,只是里面的配料根据套餐不同会有区别。‘拼好饭’只能上架几种套餐,我们会挑销量好的来冲量。”

另一位主做泉州美食的商家表示,闽南咸饭是他们店铺的特色,月销能达到1000单以上,所以就把咸饭放在了“拼好饭”上用来引流。“咸饭做一次可出一大锅,相比其他下单现做的商品,(咸饭)更适合走量。”

“虽然价格会比正常的低一些,但是拼单的形式一次最少卖两单,相当于薄利多销了。开了这么多年,没必要砸自己的招牌。”一位商家直言,外卖商家在选择套餐上架“拼好饭”时,大多会选择销量好、制作快的套餐。“卖得多了,顾客在点外卖时会更容易刷到我们,对店铺会更放心,就会有更多人下单。”

专家:“拼好饭”模式是双刃剑,食品安全是底线

对此,福建江夏学院经济贸易学院副院长刘名远教授表示,“拼好饭”模式商品性价比高,不失为一种好的营销方式。它的模式以低价优势吸引客户流,以“标准化、批量化”作业降低成本,并通过“拼购”营销方式实现薄利多销。通过引流,提高消费者对商家的关注度,在满足部分消费者差异化消费的同时,也有机会增加“正价”商品的销售量,其目的就是提高商家整体盈利水平。

然而,任何低价商品都受限于成本。为了满足低成本要求,此模式可能存在压低配送单价、“偷工减料”甚至牺牲食品安全质量要求的情况。如果商家突破食品安全底线,该营销模式将难以持续发展。

刘名远教授认为,“拼好饭”的模式具有双刃剑效应。如果执行得当,可能会带来大量流量;但如果执行不当,可能导致负面影响。平台和商家一定要根据消费者评价,评估“拼好饭”商品质量和价格是否被消费者广泛接受,并进行动态调整。

价格是优势,质量是关键。商家应在质量保障的前提下,助力“拼好饭”模式持续发展,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需求。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