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综合 半月谈
广州日报
随着平台经济的蓬勃发展,一些教师从事起运营短视频账号、开设网络直播的副业,甚至在工作时间内直播、收受打赏。当前,教师直播处于现行法律法规监管真空地带,需完善规章制度以厘清教师权责边界,发挥在线教育的正向效应。
现象
有博主以教师名义开账号
直播画面包含学生容貌
近日,记者在网络平台以“老师”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多名自称中小学一线教师、粉丝数近百万的博主,通过拍摄课堂教学视频、学生幽默段子等吸引关注。在个人简介中,博主们给自己贴上“中小学高级教师”“18年重点中学任教经验”等标签,增强身份可信度。发布视频之余,不少博主还在商品橱窗内兜售学习用品、教辅资料和网络课程,热门商品销量高达40万件。
记者梳理发现,多名以教师名义开设账号的博主发布了拍摄学生正脸的视频,一些博主直播时的画面也包含学生面貌,且并未作模糊处理。湖北中和信律师事务所律师雷刚认为,教师未取得学生及家长许可,在网络平台随意发布学生视频,涉嫌侵害学生的肖像权和隐私权。
而据媒体报道,今年初重庆市民邹某反映,多名自称老师的博主在网络平台发布学生的视频“吸粉”,并且在工作期间直播、收受打赏牟利。网民评论称“心思全放在直播上了,下课比学生还着急”。
争议
是对学生起到不良示范作用
还是发挥在线教育正向效应
“老师做直播对学生的影响很大。”贵州省毕节市教科局一名干部认为,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如果经常做娱乐性直播,会对学生起到不良示范作用,让学生误以为做网红就能赚大钱。
教育部于2018年颁布的《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要求“不得违反教学纪律,敷衍教学,或擅自从事影响教育教学本职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管理与政策系副教授张冉认为,教师在工作时间从事副业或占用大量非工作时间从事副业以致精力不济,例如上课打瞌睡、批改作业草草了事等,都属于违规行为。
“如果教师在直播的过程中接受打赏,这种行为还涉嫌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重庆三智律师事务所主任赵树乾表示,因教师职业特殊性,部分家长可能在观看直播时表示“支持”而打赏,此种“曲线送礼”行为较为隐蔽,对教育公平损害巨大。
“教师并非公务员,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也并非一概禁止教师兼职兼薪。”张冉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加之部分地方财政紧张,有时难以准时发放工资,西部地区不乏体制内人员在下班高峰期“跑滴滴”的情况,部分教师在“教有余力”的情况下从事网络副业情有可原。
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仁市塘房小学校长吴雄表示,不少教师利用直播进行知识科普和教育理念宣介,获得了家长和舆论的肯定。因此,教师直播现象不宜全面禁止,而应加强规范管理,更好发挥在线教育的正向效应。
说法
存在管理盲区
须厘清行为边界
目前,教师开设直播等新现象存在管理盲区。为防止教师不当直播的破窗效应,相关部门有必要明确底线、立起规矩,完善相关规制办法,厘清教师行为边界。例如,不得收取家长打赏、不得利用上班时间段直播、不得随意发学生视频等。
贵州师范学院一名专家认为,教育部门和学校首先应做好教师职业操守教育,引导教师回归主业,及时制止教师在网络平台上的不当行为。同时,对于部分教学能力强的老师,学校也可积极提供平台,躬耕“云讲台”为更多孩子打开知识的大门。
赵树乾等建议,直播平台公司应落实监管责任、优化产品功能,严格约束教师不当直播行为。对于部分违反法律法规、挑战社会公序良俗底线的教师账号,应及时予以“封号”并纳入黑名单等惩罚。
声音
教师直播当慎行
为把教师还给“三尺讲台”,近年来减负工作稳步推进。在此背景下,却有部分教师“一下课就上播”,甚至月播超百场,这让人不禁怀疑,他们究竟还有多少心思花在育人上?教师当以“传道授业”为主业,过多地花费时间和精力于直播,留给孩子的自然就少了。
对于教师直播的担忧还远不止于此。一者,有侵权之嫌。一些教师把课堂变成“秀场”,把镜头对准孩子,随意拍摄发布学生视频,罔顾其合法权益,师德师风何在?二者,影响“公平”。有的教师忙于将“专业”变现,兜售课程、带货卖货不说,还接受家长打赏。当家长成了“榜一大哥、大姐”,面对他们的孩子时,老师真能心不偏、气不短吗?三者,带来不良示范。如果教师“沉迷”直播,争当网红,紧盯“钱途”,这让涉世未深的学生怎么想?
因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这些担忧并非杞人忧天。当然,这并不是说要把教师直播“一棒子打死”。时下,借力直播,有的老师把“花式”实验教学搬进云端,有的退休教师“换个讲台继续发光”,获得了家长和舆论的肯定。这表明,教师直播并非不可为,而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要对变味的教师直播坚决说“不”,及时清理。身为人师更当行有所止,平衡好主业与副业、责任与利益,避免顾此失彼、舍本逐末,才能不给“三尺讲台”蒙尘,让教育直播释放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