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北京晚报
随着互联网交易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少中学生也开始利用节假日,通过聊天软件、社交网站、二手交易平台出售手工制品、明星周边等商品。然而,根据法律规定,16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作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应该从事经营行为。对此,法官提醒,相关网络平台应完善对经营者民事行为能力的核实与处置,监护人也应切实尽到相应的责任,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合理进行网上交易。
案例1
出售明星周边产品 12岁女生年赚700元
去年,北京12岁的初中女生小八(昵称)开始在二手交易平台上出售演艺明星的卡片、周边商品等物品。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户,她还在小红书、微信等平台上发文推销。因为平日需要照常上学,小八都会提前在产品简介里注明:“不能及时寄件,等下课后再打包发货。”
一年多的时间,小八赚了700多元。对于初中生来说,这是一个可观的收入,不仅有了零花钱,还给她带来很大的成就感。不过,小八告诉记者,目前,自己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学习上。
对于小八在网上出售明星周边的行为,家长并没有进行过多干涉。在他们看来,孩子网上卖货涉及金额并不大,不会出什么问题。而且无论是追星还是出售周边,孩子只要不是过分痴迷就可以。
像小八这样在网上做生意的中学生不在少数。记者发现,孩子们做生意的初衷,往往是希望可以多赚些零花钱。除了明星周边商品以外,珠串、手链、黏土玩具等手工制品也是中小学生喜欢在线售卖的商品。
“最近有考试,先不接单啦”“上学不能及时回复”……从商品简介不难看出,“学生老板”们通常是利用课余时间来接单。但是,“课余”并不代表“业余”,一些“学生老板”的生意做得像模像样,不仅精心打理自己的社交平台,还以短视频的形式展现产品制作、打包发货的过程,客户中既有同龄人,也有成年人。
案例2
组团购买明星“小卡” 高中生收钱不发货
目前,大部分电商平台都限制未成年人注册开店。即便二手交易平台,也对未成年人设置了门槛。有的平台要求,未成年用户需在监护人陪同下完成认证,或用监护人的身份信息进行实名认证,交易方会看到对方是未成年人的提示;有的平台则要求,用户需要年满16周岁才可以出售物品,同时未成年人也无法发布虚拟网络游戏及相关服务类商品。受此限制,“学生老板”们通常活跃在各大社交网站上,以支付软件来完成交易。这也给交易带来了一些隐患。
大学生饼饼(昵称)向记者讲述了网购却被高中生“坑”的经历。去年6月,她在网上看到有人组团购买明星“小卡”,从中发现有两张自己心仪已久的“小卡”,便私信联系了组织团购的“车主”。
随后,这名“车主”就在微信上组建了一个15人的交易群,买家们陆陆续续给“车主”转账,交易总金额在3万元左右。付款后,“车主”称,东西还在外地,要等“物主”回家后再发货。鉴于“车主”表示自己是正在参加美术集训的高中生,买家们便选择耐心等待,尽可能不催促“车主”。
一个月后,原本承诺发货的“小卡”依然没有收到,有网友发现这个“车主”在另一个群里仍然十分活跃。当买家打算讨要说法时,“车主”却将所有买家全部拉黑。买家们又联系上“物主”,“物主”却表示,自己从未收到任何款项,也没有发过货。此时,买家们才意识到被这个中学生给坑了。
记者了解到,由于少数未成年人卖家的“不靠谱”操作,导致不少买家对“学生老板”也变得有所顾忌。为此,一些“学生老板”会在商品简介中避免提及自己未成年人的身份。同时,也有初中学生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成熟可信”,则称自己已经上高中。
如何看待未成年人
在网上做生意的行为?
如何看待未成年人在网上做生意的行为?“卖闲置和手工制品,涉及金额都比较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经商,只要孩子喜欢就好。”北京一小学五年级学生家长范先生认为。初中生家长林女士则向记者表示:“在网上卖一些手工和闲置物品,和线下参加跳蚤市场差不多,对孩子是一种锻炼。但是,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交易,家长要时刻了解孩子在做什么。”
对此,也有一些家长并不认同,认为网上从事买卖行为会占用孩子太多的精力,不利于学习,同时未成年人生活经验不足,稍有不慎就容易上当受骗。
北大附中张老师表示,不建议低年龄段的孩子卖货,如果稍大一些的孩子对于商品买卖具有浓厚的兴趣,可以由家长主导经营实践,让孩子适度地参与其中,以此培养孩子的契约精神,为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说法
未成年人开网店有限制
平台家长都须尽责
未成年人是否可以在网上从事经营活动?北京互联网法院法官崔璐告诉记者,从法律上来说,16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从事经营行为。而对于16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也只有在他确实是以自己劳动所得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情况下,可以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从事经营行为。
“虽然法律并没有明确禁止已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开店,但相关平台对经营者是否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未形成明确识别机制,极易引发合同纠纷,进而损害消费者权益和未成年人利益。”崔璐介绍。
因为未成年人经验不足、财产有限,容易在交易中出现不规范行为,法官建议相关电商公司应强化措施,完善平台内经营者民事行为能力的核实与处置,明确是否允许未成年人作为经营者在运营平台开设店铺。如果允许,应当进一步核实其民事行为能力,如可要求年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未成年人提供社保记录等,以此证明其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崔璐特别提醒,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也应切实尽到相应的责任,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合理用网。“如果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应由其监护人承担相应责任。”她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