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1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烟火乡愁世遗城

解码古城泉州的文化自信样本

工人在安踏集团总部运动鞋生产工厂里忙碌

丰泽区真武庙前的“吞海”石刻

N新华 文/图

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作为宋元时期中国的海上商贸中心,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在这里“邂逅”,缔结出东西文化和谐共生的城市景观,也积淀了刺桐城多元包容、爱拼敢赢的文化底色。

这座“半城烟火半城仙”的“世遗之城”,从陆地走向海洋,从历史走向未来,文脉绵长、生生不息。

多元共融

是泉州丰富而独特的文化景观

初秋,九日山依旧草木葱茏,摩崖石刻掩映于苍翠之中,如同历史的低语,讲述着老城的过往。

“泉州的开发始自周秦,西晋末年衣冠南渡,中原士族大批涌入,为这里厚植中原文化底色。”泉州南安市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何春燕介绍,古时晋人将怀乡之情寄于山水,如今的泉州才有了九日山、晋江、洛阳江等具有中原特色的地名。

地处东南一隅,西有戴云、武夷等山脉阻挡,东有三湾十二港及太平洋季风的自然优势,因地制宜的泉州人,便将目光投向了大海。

唐代以来,泉州儒商并重、大兴海贸。至宋元时期,刺桐港已与约100个国家通商贸易,出现“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

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演讲中指出:“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历经1300多年风雨的开元寺,是许多游客到泉州旅游的第一站。寺中大雄宝殿内,二十四尊“飞天乐伎”藏身斗拱之间,其造型集佛教妙音鸟、基督教天使、敦煌飞天于一身,既杂糅又和谐。这种多元文化的共存共融,是泉州丰富而独特的文化景观。

行走在泉州的港口码头、街巷村落,仿佛打开一扇扇“任意门”,产生时空、地域的交错感:千米长的涂门街上,府文庙、清净寺、关帝庙比邻而居;古村老巷里,“皇宫起”的官式大厝、南洋风的番仔楼、海蛎壳为建材的蚵壳厝星罗棋布;市井乡间,闽越遗风拍胸舞、奇而不俗的惠女服饰、“行走的花园”簪花围等独特民俗传承至今……

“多元包容的文化基因融入泉州的城市肌理,与丝路精神一脉相传,至今闪耀着融合之美。”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黄明珍说,泉州因此也享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等美誉。

爱拼敢赢

创造民营经济发展的标杆

“闽南民众常说,‘爱拼才会赢’。”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上讲到:“这其中蕴含着一种锐意进取的精神。”

泉州市丰泽区真武庙前,一方巨石拱出地面、宛如龟背,上方石碑篆刻的“吞海”两个大字,彰显了泉州人征服大海的豪情。

衣冠南渡,让这片土地染上了农耕文明的底色;向海图强,赋予了泉州人爱拼敢赢的勇气。至今,“少年不打拼,老来无名声”“输赢笑笑”仍是泉州人的信条。

曾几何时,晋江还是一个为温饱犯愁的农业穷县。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无数晋江“泥腿子”“洗脚上岸”,靠着“宁可睡地板,也要当老板”的劲头,拼出一个“民办特区”,创造出“晋江经验”,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标杆。

知名体育品牌安踏是其中的代表。从30多年前的一个小作坊,到踏上自创品牌之路,再到发展为全国领先的运动品牌。安踏集团执行董事、联席首席执行官赖世贤说:“敢于冒险、爱拼敢赢是泉商难能可贵的品质,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尽管会遭遇起伏和挫折,但少有人轻言放弃。”

晋江的鞋服、南安的水暖、安溪的光电、惠安的石雕……让泉州崛起成为全国知名的产业基地。如今,泉州市共培育出九大千亿产业集群,境内外上市企业达115家,市场经营主体超152万家。2023年,全市经济总量达1.22万亿元,成为我国著名的“品牌之都”。

“站如东西塔、卧似洛阳桥。”作为泉州的重要地标,两塔一桥历经千百年风雨,挺拔如初,已成为泉州人的精神图腾,象征着泉州人坚定不移的意志品格,也彰显着这座城市自强不息的精神底色。

半城烟火

世遗就在老百姓身边

飞霞映红,华灯初上。中山路上,灯光勾勒下的二层骑楼,好似游龙蜿蜒。“古早”的招牌下,四果汤、石花膏、手工麻糍、牛肉羹等小吃店宾客盈门。

中山路贯穿泉州古城南北,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连排式骑楼商业街之一,串起周边众多背街小巷,令游客心向往之。“这里既有闽南建筑的古朴美丽、地方小吃的特色风味,也有寻常生活的浓浓烟火气。”游客苏见欣说,在原汁原味的街巷里慢行,感受最本真的当地生活,是泉州古城最让她着迷的地方。

薪火相传的非遗“木偶戏”也是一票难求,“先订戏票,再订机票”成为许多人游玩泉州的攻略宝典。“游客在太阳底下排队3小时,就是为了看一场我们的木偶戏。”泉州市木偶剧团团长洪世键说。

2021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自此,泉州的悠悠古韵开始广为人知。2023年,泉州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8652.9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

“泉州的遗产是鲜活的。老百姓生活在遗产里,遗产就在身边。”泉州文旅集团宣讲队队长颜静怡说,作为“活着”的古城,古老的建筑、艺术、风味与现代的生活方式在泉州相得益彰,碰撞出无穷魅力。

为了守护好“半城烟火”,留住浓浓“乡愁”,近年来,泉州市坚持以“微改造”提升古城,不搞大拆大建,力求“见人见物见生活”,出台《泉州市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条例》《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泉州市文化旅游发展促进条例》等,用法治之手为城市护航。

深耕本土

地域特色文化“重获新生”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兴盛彰显文化自信、助力文化传承。

“如今的泉州古城,正成为文化大秀场。”泉州市鲤城区文旅局副局长林菲表示,“身边的世遗”激发了泉州老百姓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深耕本土文创设计,让更多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文化“重获新生”。

南音是福建省闽南地区的传统音乐,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作为“中国音乐活化石”,悠扬婉转的南音一度式微,只能成为流行歌曲中的一段“戏腔”点缀。

“南音曾是深宅大院的雅乐,传承至今是系统而丰富的音乐体系。我们通过钻研创作,加入伴奏、灯光、音响等元素,让南音适应现代传播。”泉州点水南乐乐团成员蔡凯东说,近年来他们乐团先后到上海、伦敦等国内外城市演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了解、喜欢这一古老戏曲剧种。

因多元而多彩、因传承而时尚、因烟火而迷人的刺桐城,正以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为契机,迈入新的航程。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