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下一版  

综合高中上线 他们勇闯新赛道

新学年开启,我省169个综合高中班亮相,逾8000名学生成“尝鲜者”

N海都记者 齐榕 周婉怡

9月2日,新学年正式开启,福建省169个综合高中试点班整齐亮相。作为教育改革的新尝试,“综合高中”融通中职和普高,开启升学为主、就业为辅的教学新模式,为广大学子开辟了一条新赛道,吸引了8000余名学生成为首批“尝鲜者”。

综合高中怎么办、能不能办好、办学优势有哪些?学生选择综合高中后出路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海都记者这几日多方走访。

逾8000个学生

选择“综高”新模式

8月30日,福建工贸学校的校园内走进了一群“特殊”的新生,他们是在中职校内有着“普高”学籍的高中生。今年,福建省在全省范围内试点综合高中班这一新模式,逾8000个学生成为该模式的首批学生。

“这是孩子自己选的,我们也支持。”福州财政金融职业中专学校综合高中班的家长章先生说。在报考时,章先生和孩子对综合高中班进行过深入考察,“提供灵活的学籍转换机会,多一个选择,也少一点压力”。

“其实,综合高中班不是我的唯一选择,我的分数也还有传统普高可以选择,只是这种新模式可能对现有的我比较有利。多学点没有坏处,技多不压身!”被福州财政金融职业中专学校综合高中班录取的同学小陈说。

“不是民办高中上不起,是综合高中班更有性价比。”某综合高中班的家长认为,综合高中班在学费上比较有优势。她说,如果按照孩子的分数,只有民办高中可选择,而综合高中班既可按照公办学校的收费,又可以有普高学籍。

从全省的招生情况来看,首次亮相的综合高中班招生计划基本可以完成。以福州地区为例,不少中考600分以上的学生报考。

“我们学校共招收了两个班,共100名学生,其中最低录取分数为612分。”福建工贸学校庄校长告诉记者。

从全省的录取情况来看,综合高中班在各地平均录取分数均高于各地中招普高最低录取控制线,特别在厦门、南平、平潭这三个地区,综合高中班的录取最低线高出控制线100多分。

进可“攻”退可“守”的新赛道

综合高中班的学生统一注册普通高中学籍,在高一结束时,有一次机会让学生自主重新选择职业教育或普高教育。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综合高中班的举办主体如何给出培养模式至关重要。与其他省份直接对一所学校进行综合高中转型不同,我省探索综合高中班多样化的办学模式。

综合高中班在教育内容上主要遵循以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为主干的原则,同时结合学校特色开设职业教育选修课程。庄校长介绍,在语、数、外等普高课程主体外,学校将依托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让学生体验粮油储运与检验技术、西餐烹饪、咖啡制作、美发与形象设计等特色课程,并将其作为职业选修课。

据了解,今年全省有49所学校开设综合高中班试点,参与建设的学校共86所,开设综合高中班169个。从办学主体看,可分为独立办学型与联合办学型,如厦门、泉州、宁德均采用中职学校独立开办综合高中班的办学模式;莆田、三明、南平、龙岩均采用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联合办学的模式;福州、漳州则两种模式相结合。课程设置方面,综合高中班第一学年教学内容以普通高中课程为主,渗透相关职业技能课程,如柘荣职专开设教育类、医药卫生类、汽车类等职业技能课程,南平机电学校开设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等专业课程,福鼎职专开设职业指导类选修课程。

“综合高中班是一条进可攻、退可守的道路。”庄校长认为,综合高中班开设职业体验课程,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更真实的职业体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许孩子在综合高中班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配齐配强任课教师 请普高学校“搭档”

综合高中班学生执行普通高中培养计划,这意味着中职学校师资不仅要涵盖高中全学段、全学科,还要满足选课走班需求。而中职校原有的师资配备,与普通高中在师资配备结构上存在一定差异。

为加强综合高中班师资队伍建设,各地各校结合自身实际,一方面想尽办法配齐配强任课教师,另一方面开展各种培训班、研讨会等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8月中旬,福州教育研究院在福州财政金融职业中专学校举行了福州市综合高中班学科教学教研专题培训。各县(市)区综合高中班相关学科的200余名任课教师参加此次培训。

在闽侯职专,学校优中选优,组建了优质教学团队,选派本校公共科参加教学技能竞赛获奖的教师,还筛选了一批肯钻研、有发展后劲的中青年教师,同时聘请周边县市的普高退休教师,作为综合高中班教育教学的有力支撑。

为了帮助开设综合高中班的职业学校更好地进行普通高中的课程教学,福州市教育局还为综合高中班安排普高学校结对合作。福建工贸学校的“搭档”是铜盘中学,学校采取了建立梯队式师资队伍的方式,即每个学科至少由三位经验丰富且精力充沛的教师组成小型教学团队,两校将共享教育资源,开展联合教研活动,每周至少在铜盘中学教研一次。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