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澎湃新闻 中国新闻周刊
四川大学拟撤销31个专业,兰州大学拟撤销3个专业,湘潭大学拟撤销7个专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拟撤销3个专业……随着高校新生的陆续报到,国内各高校的专业调整也引发关注。
据中国科学报报道,据统计,截至目前,已有19所大学发布相关公告,撤销或暂停招生的专业共计99个。从撤销专业的学科门类看,根据近5年数据,工学门类以30.95%的占比高居榜首,成为撤销数量最多的学科类型,管理学、理学紧随其后。那么,工科专业调整撤销为何会高居榜首?撤销与新设的工科专业有何逻辑和特点?就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现状
工科专业迎来
史上最热调整潮
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工程教育研究中心教授李培根和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邬正阳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期刊上发表了《近十年我国工科专业调整:逻辑与反思》的论文。
论文披露,据教育部2013—202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统计数据,我国工科专业十年来新增备案布点数为7566个,共涉及240个工科专业;新增审批专业布点472个,涉及128个专业,其中新专业数量占比极高,十年间共开设96个新工科专业,如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人工智能、物联网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等新专业在全国的布点均在300个以上,这些新专业在全国的布点总数超过2000个。
“毫不夸张地说,我国工科专业迎来了史上最热的调整潮。”李培根表示,为了在生源和就业市场竞争中拔得头筹,我国高校在新专业开设中不断发力,并衍生出相应的辅助举措,如高校在院系层面通过组织变革和院系更名来实现院系的“数字智能化”,抑或在传统工科专业下开设新的方向来实现专业的“数字智能化”。
一方面,应用型高校求新求全,“乐此不疲”。应用型高校往往将新增专业,尤其是开设新专业作为规模扩张、生源和就业质量提升的路径依赖,故而在战略抉择中保持较高的热情。以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为例,目前共有303所应用型高校开设,占比约为90%。
另一方面,研究型大学尝试坚守专业结构,但“逐渐沦陷”。最近一些年,受限于生源质量和就业市场的竞争,很多“双一流”高校,甚至是顶尖的研究型大学陆续开设类似于智能制造工程等新工科专业。
分析
撤销和新设的专业
有何特点?
邬正阳表示,被裁撤的工科专业主要呈现以下逻辑特征:撤销专业点主要为典型性传统工科专业;撤销的专业能够在新增审批专业中以“智能/智慧+”的形式呈现;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电子计算机等核心技术衍生的工科专业正在逐渐消退,传统的“热门”专业逐渐“降温”。
新设工科专业主要呈现出以下行动逻辑:“智能/智慧+传统工科”成为典型的新设专业模式,如智能制造工程、智能建造、智能采矿工程等将近20个新专业。
不过,李培根认为,当下工科专业调整应值得反思,例如在高等工程教育领域,当传统工科专业冠名“智能”或“智慧”之后,专业真的更加智能吗?基于技术(特别是作为典型工具的技术)、装备或产品设立新专业是否有必要?大量开设新专业是不是学科交叉融合最佳的路径选择?新专业是否能够涵盖其前沿技术和反映其知识体系的真谛?传统工科专业在短期内的招生竞争力减弱,甚至很多高校大量裁撤传统工科专业,这是否意味着传统工科专业没有竞争力,或者已经过时了?
焦点
新增专业
是否被视为热门专业?
对此,同济大学发展规划和学科建设部部长蔡三发指出,专业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需求不断更新与动态调整的,各个学校都是从自身实际出发进行调整的,被调整较多的专业不一定就不好,那些有较好学科基础和条件的学校一样可以把一些传统专业办出质量与水平。他认为,考生报考专业主要应该考虑自己的兴趣及未来发展。
“被撤销的专业,对于其所在的学校来说,大多是缺乏特色的专业,但是,这一专业在其他高校,则可能是强势专业,就此认为这类专业都不能报考,将错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看来,同一个专业,可能适合别人,却不一定适合自己,不能盲目跟风,热门专业冷就业,冷门专业热就业,在近年来的就业市场中比比皆是。
也有观点提出,高校为何频繁撤销专业,而不是改造原有的课程内容?
蔡三发分析认为,对现有专业进行改造升级,提升内涵与质量非常重要,是每一个专业都应该开展的常态性工作。但是,基于各校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动态地调整和撤销部分专业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有利于各个学校优化自己的专业体系,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熊丙奇则表示,关键在于如何实现真正的调整优化,而非走过场。
“或如一些担忧的声音所言,如何防止学校‘新瓶装旧酒’对旧专业进行包装或改名?这些问题都值得特别关注。”熊丙奇称,另外,还要避免高校为完成调整优化任务,盲目新设看似对接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的学科专业,实则难以保障专业质量,出现某些专业增设过热过多的问题。
专家
专业调整要摒弃功利性
要有自己的底色和坚守
“面向新专业开设的热潮,我们需有清晰的认知,仅仅是名称上的标新立异容易滋生乱象,非理性的专业调整更会误导人才市场的需求。基于数字-智能技术的影响和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工科专业应该怎么样去调整和应对?”李培根说道。
邬正阳认为,对于传统工科专业而言,要以其专业领域问题为“体”,新技术为“用”。谨慎开设单一技术或工具类专业,针对科技前沿而开设特定的新专业(如类脑工程)有其合理性,前提是这一类专业面向未来需求,且其对象和主体知识框架是现有工科专业所不能覆盖的。学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是大趋势,但我国专业设置却有越来越细化的倾向,过多地新设专业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新一轮的专业过度细分,不能以大量设置新专业去应对科技发展和企业的人才需求。
李培根建议,专业的调整要摒弃功利性,有自己的底色和坚守,不能因为暂时的困难就撤销传统或“冷门”专业。目前的新专业虽然号称应对新技术和产业发展前沿,但大多数本可在原有传统专业体系下通过专业边界再设计或设立新方向而解决。高校要防止盲目追随技术和产业经济热点而放弃人才培养的主体性,避免传统工科专业大量被裁撤。